【創意露營術(1)】為了輕 可以去到幾盡?
元旦日Facebook傳出一張張咸蛋黃日出照,但鏡頭背後,是萬人空巷排隊上山的迫爆畫面。其實即使不是特別日子,不少熱門郊遊地點一到假日便多人過旺角,連露營也不再是小童軍專利,成為大眾假日的消閒活動。露營比起行山需要更多裝備,相比買現成產品,其實外國更流行MYOG,即make your own gear,自己裝備自己做,最吻合自己需要,亦更體現露營從大自然身上學習的精神。
露營文化也會因地制宜,如外國流行汽車露營,裝備要幾重有幾重。但香港大多是行山露營或坐交通工具到指定營地,過一個週末便離開,自然較適合輕裝上陣。
當中Jason和Tara是追求極輕(ultra-light)的佼佼者,為了輕,他們的裝備由小火爐、保暖套,到行山杖、太陽能發電板、睡袋、帳篷,全都由自己手做!太陽能板布料太厚?拆掉改成較薄身的cuben fiber(早期帆船面料);行山杖不夠輕?買碳纖管自己裝嵌;帳篷太重?自己設計、縫製。把所有裝備帶上,只需一個小背包便可起行,瀟灑!
裝備輕一點,可以走更遠的路,而且這種無負擔,說走就走的自在感覺,令我可以更接近和享受大自然。
讀設計出身的兩位,不約而同從小喜歡做手工,特別是縫紉。Jason家造帆布,因此從中二開始便自己縫製露營天幕;至於Tara則因市場上找不到心儀的極輕裝備,即使有也主要是美國的小品牌,手工參差,於是便索性自己做。二人解釋:「自製裝備在外國十分流行,很多分享DIY方法的網站,看多了自己也想跟著做。加上外國的市場比較透明,我們可以在網上訂購物料,即使只購買小批量如十米乘十米也可以。」
Jason和Tara分別於三年前及一年半前成立自家品牌Picharpak和Tara Poky Works,精心搜羅輕身又耐用的物料,如從美國訂購的防水物料x-pac;主流品牌較少採用、輕身但易燃的Silnylon等,製成背包、帳篷和小袋。輕巧之外,設計也花心思,如背包特別用上防水線縫製,遇水會自動發脹,把線孔填滿,防止滲漏。
雖然二人均說自製用具比買現成貨費時,但透過自製用具,可以更了解物料;不得已要消費時也會更精明。更重要的是,自製輕量工具更能實踐他們的露營態度:「裝備輕一點,可以走更遠的路,而且這種無負擔,說走就走的自在感覺,令我可以更接近和享受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