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都無用】研究指活得快樂重要性媲美GDP
撰文:余婉蘭
出版:更新:
金錢能令人更快樂一點嗎?
英國新經濟基金會公佈的「2016年快樂地球指數」,前十位都是中小國家,反而富有的已發展地區排名墮後,如香港排名123位,比中國還低,單看排名就知道,錢果真買不到快樂,而貧窮也絕非一定不快樂,為什麼?根據倫敦經濟學院(LSE)研究小組一項標誌性的研究發現,人類大多數痛苦源於關係觸礁、身體或心理不健康,而非因為貧困或錢銀問題。報告分析德國、美國等數字,指出如果政府撥出資源致力減輕情緒病如焦慮、抑鬱症數字,有效減少國民的不快樂達20%,如消除貧窮或提高國民生產總值,只能減少5%。
負責研究的Richard Layard說:「過去半世紀,收入增加一倍之多,卻不見得人快樂了。」
他認為,不同國家的政府要反思自己的角色,不再只追求經濟發展,而要創造快樂。過去,政府只處理貧窮、失業、教育和醫療等問題,但同樣重要的家庭暴力、酗酒、抑鬱焦慮數字急升和競爭壓力等問題,都應重新關注及處理。以英國為例,約七百萬人受精神及情緒困擾,資源只夠幫助其中15%。經濟學家Tony Blair指出,政府應該優先研究人對生活的滿意度,它的重要性媲美國內生產總值指數(GDP),被視為新的GDP。
牛津大學心理學教授David Clark及Richard Layard合寫的書《Thrive》提出,精神及情緒病比起貧窮、失業或身體病痛更令人不快樂,對整體社會不利。
在香港,醫院管理局在 2011 年發布「2010-2015 年成年人精神健康服務計劃」,按全球數字估算,估計香港約有 100 萬至 170 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礙。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到2020年,抑鬱症成為全球疾病排行榜的第二位,發病率僅次於心臟病。未來,精神健康比起GDP或經濟發展更值得關注與重視。
英國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