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li Su談中式編織染色 失傳工藝 誰來負責

撰文:吳嘉欣
出版:更新:
Renli Su的研究生畢業作品以「The inability of Humans to Stay Still」(人類無法保持靜止)為題,整個系列以手工縫製完成,作品圖案也是來自設計師之手,完全沒有任何機器處理的痕跡,她特意保留布料邊緣,沒有將之修齊,營造自然效果。(品牌提供)
來自中國的新銳設計師Renli Su表示,對於國內傳統工藝因未獲得完善的技術支援而漸漸失傳,感到無奈。(李孫彤攝)

Raf Simons去年11月突然辭任Dior創意總監一職後,接受外國媒體訪問時忍不住吐嘈,直言受不了一年要追趕6個季度設計,更受不了創作期間沒時間思考,此話一出,時裝產業的生產速度瞬迅即成為時尚圈熱話。

真的那麼趕嗎?不妨看看內地新銳時裝設計師Renli Su(蘇仁莉)的情況,兩年前創立同名品牌,其設計一直主打天然面料,但製作耗時,另邊廂,她既要追趕發布季度,又要保持品牌持久耐用的形象,面對的困難不比Raf Simon來得少。說到創作和用料,Renli直言一切關乎材質,默默發掘值得受推崇的手工技藝,再以一針一線方式,向傳統工藝致以崇高敬意。

致力為手工藝闢新徑

來自中國、現居於英國倫敦近郊的Renli,是其中一位獲邀參與網上時尚概念店yoox.com和環保時尚平台Esthetica於去年年底合辦「Y.E.S.環保時尚大獎」的新銳設計師。走訪過印度、西藏及貴州等地的她,正努力為傳統工藝開闢新天地。尚未負笈倫敦前,Renli在中國已開始使用絲綢作為再造面料,後來她在倫敦修讀研究生時,對天然材質產生極大興趣,並希望推廣這種傳統工藝。今次她為主辦單位特別設計了一條前後花了半年時間的褐色連衣裙,這條裙的最大特色,莫過於Renli將有機絲綢揉合中國傳統染色工藝——以學名為薯茛、又稱染布薯的植物染色。

 

根據歷史記載,早在北宋時期已使用植物染色,北宋人沈括所撰寫的《夢溪筆談》曾提到南人以赭魁染皮製靴,他形容赭魁為「膚黑肌赤、似何首烏、汁赤如赭」,與我們現今所說的薯茛相似。薯茛表面為棕灰色,塊莖內部則是紅色,由於內含大量鞣質成分,多用作製皮革、染漁網、繩索及染布,加上其色素具有較好着色能力,十分適合作染料之用,色素乾涸後則變成鐵鏽色,色澤有如Renli這條連衣裙。

 

用心揉合記憶與時間
 

由決定衣服該採用甚麼面料到製作生產,對Renli而言是個承載各方記憶與時間的浪漫過程。「其實很多面料我都是手工製作。像印度那種Block Print,我給當地工人交出圖案後,他們便要刻成木頭,再準確無誤地一個個印上去,這個過程是屬於師傅的時間和記憶:布料傳到我手上後,我再將它們做成衣服,賣給客人;因著客人們不同的洗滌方式、保存方法、氣候冷暖濕熱的因素,以及他們穿著時間的長短,都成為客人的時間及記憶,每個客人因此擁有不一樣的東西。」工匠對布料的珍視,同時影響設計師製衣時的態度,亦間接影響客人處理衣物的方式,在這個良性循環下,可持續發展的過程終歸需要「人」作為原動力。
 

如果只做一、兩次(使用天然材質),這個話題也不會帶來甚麼影響,顧客也不會發現天然與不天然材質之間的差別。品牌的身分是需要堅持。

 

堅持故我 任由買手挑貨

 

雖然「RENLI SU」打著「環保創作」旗號,卻不等於路路暢通,如何讓買手甚至顧客理解及感受創作背後的工藝故事,是Renli的一大煩惱。「有些Buyers(買手)會認為,我這種衣服較一般成衣貴,而他們的客人對衣服背後故事也不太感興趣,買手們始終要考慮顧客需要。對我們來說,推廣天然製作是很困難的事,因此品牌現在也很挑買手店(selected shop)。我們累積很多傳媒報導,也會通過這些報導來引起他人注意,從而讓大家了解衣服來源。」堅持,從來是通往前方的「通關鑰匙」,對Renli來說,如果因為買手的喜惡而改變自己設計初衷、為降低成本而放棄使用天然材質,怎麼説都不能接受。「那就跟別人的品牌沒有分別了。如果只做一、兩次(使用天然材質),這個話題也不會帶來甚麼影響,顧客也不會發現天然與不天然材質之間的差別。品牌的身分是需要堅持。」

 

與我合作的那位西藏朋友曾表示,他們的女工雖有技能,但沒有受到良好訓練,即便可以在澳洲買到相應的織布機,卻沒有人願意山長水遠到西藏的貧困山區,教導她們如何以機器配合其技能製作一塊美麗的布。

 

文化悄然失傳 誰來負責

 

不過,在尋找及發掘傳統工藝技術的過程中,Renli自言有很多無奈。「國內有不少住在村莊的人都有專門手藝,例如貴州一些小村落雖然沒有自己文字,但他們會利用刺繡記錄生活點滴,即便兩條村是一路之隔,大家的語言也不一樣。村內不少老人家都有一雙會刺繡的巧手,可惜現在沒有人需要這種技術。」除了傳統技術逐漸被忽視,Renli更指出這些擁有傳統技藝的人才大多居於偏遠地區,卻由於交通不便,間接讓文化無聲息地失傳。「例如我在2015秋冬季的設計中,用上從西藏犛牛身上自然脫落的毛(Yak wool),與我合作的那位西藏朋友曾表示,他們的女工雖有技能,但沒有受到良好訓練,即便可以在澳洲買到相應的織布機,卻沒有人願意山長水遠到西藏的貧困山區,教導她們如何以機器配合其技能製作一塊美麗的布。」事實上犛牛毛毛質較羊毛結實,保暖效果甚至比茄士咩(cashmere)更佳,若要將犛牛毛變成輕柔毛線,則需要大量工序及機器幫忙製造,Renli明白這幫女工技術有限,遂去信內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希望有人力物力能夠支援這批被忽視的人才,至今卻未收到任何回覆。

 

記者嘗試翻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發現第二批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手工技藝共有97項,當中包含「藏族牛羊毛編織技藝」,這種技藝流傳藏族人民2千多年,包括原料加工、搓毛線、編織及擀制等工序,相信就是Renli口中所描述的技藝。

 

雖然這些技藝早已獲國家「認證」,卻一直未能獲得技術上的完善支援,作為設計師固然感到無奈,他們既是文化承傳的其中一份子,同時也見證著某些可貴文化受著各種因素影響而未能彰顯,到底是誰的責任,又是誰應該肩負這些責任,我們仔細思索後,這些傳統技藝又會否有明天?

Renli Su畢業後的第一個系列,靈感來自維多利亞時期的工人階層身上,同時延續設計師酷愛的天然面料及素淨顏色為系列一大元素。(品牌提供)
圖為Renli Su AW14 White Sketches系列之一。(品牌提供)
2015春夏系列,設計師使用上中國傳統的夏布,其中一款是來自湖南瀏陽一家停產10多年的老廠所生產的優質苧麻線,再以手工織造而成。(品牌提供)
去年底Renli Su獲邀參與網上時尚概念店yoox.com及環保時尚平台Esthetica合辦的「Y.E.S.環保時尚大獎」,圖為當時的展覽區。(李孫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