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an Hon人在紐約 看香港風格
Ethan Hon在香港土生土長,20歲時隨家人移居美國三藩市,並在著名時尚學府—紐約帕森設計學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進修時裝設計。經歷移居異地,他從廣闊的思想空間裡學會隨心而行,並意識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找一個容許他「做夢」的地方。
香港人在紐約 看香港風格
"What happens in the world happens in New York."紐約,的確是個代表「美國夢」的地方—─不論你來自何處,生在何地,只要你有好主意和才華,就能一夜成名,從素人變明星。生活在這個地方,不單止為Ethan提供一夜成名的機會,更賦予了他無盡的「想像空間」。
「這應該是紐約跟香港的最大分別吧。」Ethan工作十二小時後,回家後再向記者解釋:「香港人,做人做事不多不少摻雜利益計算。事事講求快、狠、盡、多,什麼想法和意念都沒有沉澱和發酵的空間。」在香港生活,會賺錢就是一切,錢也是衡量人事的準則。對香港人而言,讓一個想法沉澱發酵,非常奢侈;花時間深入了解包裝下的內涵,更加困難。
「以前在香港生活,我發現香港人喜歡包裝和品牌,卻很少花時間發掘包裝下的內容。沉醉在表象的生活,令人依靠更多『刺激』來體驗存在感,內心卻非常空洞。」對Ethan這個Free Thinker來說,紐約讓他找到「新想法」的價值,更令他從在Parsons日夜沉思閱讀的日子,意識到增進知識的滿足。不論是在巴黎還是紐約等地,當地人不單看重時裝工藝,更會細看時裝背後的意念和主題。Ethan生活在講究內涵的地方,從鑽研藝術文化歷史中了解時裝,掌握衣服背後的文化語言,學會為衣服注入生命,用細節展示衣服的文化涵養。
「太陽底下無新事,我們如何演繹時裝才是重點。」
Ethan改變了舊日忙於競爭和表現自己的心態,不再追求以快和多的模式學習。昔日他在短時間內「學習」大師的精髓,混搭出最多、最好和最「豐富」的作品,磨掉他需要的「想像空間」。由單從網站和雜誌閱讀潮流的男生,變成了會細味文化的人。回看過去,他形容早年的自己沒個性,作品更缺乏內涵。
面對求新、求變和求出位的時裝生態,Ethan卻以一句「太陽底下無新事」來應對。縱使他喜歡探索不為人知的社會現象,風格前衛、帶點思想反叛的Ethan對「新」卻有不一樣的理解:「我們如何演繹時裝才是重點。而我很幸運,得眾多媒體報道,才能讓作品展示人前。但可能早在幾十年前,說不定已經有人做過相似的設計。Who knows?」
撇開幻象底下的真相
在Parsons學習,每個想法都能帶來不一樣的機遇。小至一篇文章,也會打開當地學生的未來。在紐約進修時裝設計,猶如活在流行時裝的心藏地帶,一呼一吸都令人感受到時代脈搏,「the zeitgeist」思想文化的衝擊更出現在當地的每個角落。
Ethan解釋道:「我在Parsons時讀過一篇文章,作者認為充斥市場上的包裝、品牌和宣傳都是假象。很少人會探究包裝下的本質是什麼。」就是這篇文章,啟發Ethan探究消費包裝的現象:「雖然很多人追棒浮華的名牌和包裝,但他們實際需要的是最基本的款式。」單從這個觀察,他發展出Chimera系列。
Chimera系列可算是Ethan Hon的「Explorational Collection」──融合日式包裝紙盒、條碼標記和中性造型等元素,配合若隱若現的針織物料,突出普遍消費者與包裝之間的關係,將抽象模糊的社會現實呈現人前。
完成第一次訪問幾日後,Ethan傳給記者一張相片。相片內的2016年春夏季百褶裙跟Ethan Hon的畢業作非常相似,他說:「我花上許多時間才成功研發的布料,不消一季就被用了。」原創的價值,在於經時間醞釀和發酵的創作過程。只有表象的裙子,就只是一條簡單的百褶裙而已。
記者追問Ethan:「你生氣嗎?」他吐談之間流露沉穩的自信:「別人賞識我的作品,令我很感恩。以前的我會因此而氣結;但現時我真正需要的,只是一個容許我做夢的地方。算了吧。」
Ethan Hon
2015年於Parsons School of Design畢業,獲得多個設計獎項,當時,猶如時裝界炙手可熱的新星。Ethan的畢業作品系列 Chimera"發布未幾,就已獲多個時尚媒體如:《STYLE.COM》、《i-D》、《WWD》和《FASHIONISTA》等垂青,登上內頁和網站,成為2015年時裝生力軍代表人物。未踏出校園,Ethan便以Prabal Gurung女裝設計師身分工作,一年之後轉職到Club Monaco,擔任女裝設計師。
個人網站: www.ethanh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