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噏】竹紮單車市內橫行 一日推動社會創新?

撰文:何桂嬋
出版:更新:

【Creative噏】透過對話,窺探本地和外國創作人的腦袋,了解他們的哲學和鬼主意,無他,只希望香港向真正的creative hub走近一步。

剛過去的週末,山上有雨雪奇觀,山下的市中心也怪事連連──在天寒地凍的葵青,阿伯踩自製竹單車招搖過市;深水埗公園內,長者齊齊做輕鬆操;尖沙咀街頭有人在種花。是眼花嗎?

Keyman的踩著竹車架的單車,由葵青踩到深水埗。(100In1Day Hong Kong facebook)

當然不是,實情這是於MaD 創不同年會-立村有時舉行、由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社會設計工作室 (HKDI DESIS Lab) 統籌的香港版「100in1Day」。「100in1Day」由哥倫比亞設計師David和Diego於2012年發起,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城市,一日內有100項他們稱之為intervention(介入)的社會創新行動發生。

 

雖然哥倫比亞和香港相隔了半個地球,但兩地年輕人的想法卻很接近:「大家都知道城市有很多問題,但我們很少去想如何去解決,我們希望市民能透過行動去為自己賦權(empowerment),與其做個旁觀者,依賴政府去改變城市,不如自己行動。你可以說這些行動是抗爭(protest),但這些都是好的抗爭。」

你可以說我們是麻煩製造者(trouble-maker),但我們是好的麻煩製造者,而不是來破壞的。
David & Diego
金小姐在深水埗的公園設立了臨時「輕鬆操」站,跟途人齊齊拉筋健身。(潘思潁攝)

聽起來十分美好的想像,但我等心急又現實的香港人,不禁要問,一日的行動,能對社會有多大影響?David認為:「我認為整個活動最不重要就是那一日,重要的甚至不是行動本身,而是過程中發挖的問題和思考。」哥倫比亞更有一個參加者在行動過後,進入了政府機構,在建制內推動綠色事業。活動亦建立了一個社會創新行動者的圈子,集中力量,開枝散葉。

創意游走灰色地帶

香港街道出名沒有椅子供人休息,有人自製流動長凳,行到哪坐到哪。(潘思穎攝)

「100in1Day」已於多個城市舉行,而香港就是亞洲區內第一個,由於每個城市都有各自的特點,每個城市的「100in1Day」都有其所不同,如哥倫比亞較著重實體的設施,而加拿大則關心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那香港呢?

 

香港主場由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社會設計工作室 (HKDI DESIS Lab) 連同旗下老嘢設計會會員 (DesignAge HK Club) 發起,再跟其他學生和公眾參與。「100in1Day」最終只有32個提案,分佈於尖沙咀、觀塘、將軍澳等六個區,但由於天氣實在寒冷,記者在深水埗觀察所見,參與的市民並不算多,也有參加者最終臨陣缺席。DESIS Lab總監李欣琪博士(Yanki Lee)也認為這次活動不算非常成功,但過程中卻獲得重要的反思和觀察,例如如何以創意去填充法律的灰色地帶。

作為一個創意公民(Creative Citizen),我們實質上有權利去做一些事,而很多香港人卻沒有這意識,我們不應只是去想自己可不可以做某件事,而是如何去做,這就是設計的角色。
DESIS Lab總監李欣琪博士
名為「道路使用者」的行動,親身示範如何以設計的力量打破刻板的規條。(100In1Day Hong Kong facebook)

「有一位叫Keyman的參加者,設計了一輛竹車架的單車,由葵芳踩到深水埗,全程3小時!那是我們最擔心會被捕的項目,但最後雖然有警察走近,但只是說『啊!挺有趣!』然後便走開,而這件事正好說明,作為一個創意公民(Creative Citizen),我們實質上有權利去做一些事,而很多香港人卻沒有這意識,我們不應只是去想自己可不可以做某件事,而是如何去做,這就是設計的角色。」

本地組織Collaction在制頭進行民意調查,收集市民對不同社會議題的意見。(潘思穎攝)

David指,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Bogotá)也有類似經驗,由於當地的斑馬線很不清晰,有一群人嘗試在地上畫斑馬線,但遭警察制止,並展開理論,由其中一個傷殘人士如何因斑馬線不清而在當處被車撞到,到投票、選舉,一場對話由此展開,令人想起佔中時黃、藍絲的蘇格拉底式街頭辯論的情景,討論到最後,甚至警察也喜歡這斑馬線方案。他們強調,「100in1Day」的行動從來不是反政府,只是想讓公民可以用不一樣的方式去參與社會,「最理想的情況,是有一日政府會重視和容納市民的創意,無需再有『100in1Day』的存在。」

傳統遊戲「跳飛機」於街頭再現。(潘思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