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章取「新」義 舊新聞轉化變成藝術品
走入中環都爹利會館,牆上掛着數十件T-Shirt,拼成一個大長方形,中間附上大字「The day you put me on」,恍似廣告。每件T-Shirt上印有字句,如「Cultural Traveller」、「Freedom」等。這些T-Shirt圖片其實是從報紙上剪下,原本穿在被警察拘捕的疑犯身上,如今以成雙成對的方式展示:左方T-Shirt印有剪報,省去原有的字句和新聞圖片中的警察,只剩下疑犯一人;右方的印有疑犯身穿T-Shirt的字句:「Peace」、「Freedom」等,字句明顯放大了。真是天意弄人,犯案者穿着「和平」的衣服作惡,渴望得到「自由」的犯人竟然被捕了。 這是「每日午間偵察報」展覽中葉建邦(Elvis)的作品《I was wearing you that day》。
攝影:龔嘉盛、黃寶瑩
這個以「每日午間偵察報」(Noon Gazette and Daily Spy)為題的展覽,與報紙和時間有關。《每日午間偵察時報》是英國於1781年開始發行的每日午報,策展人林志恒(Jims) 表示這份午報的內容包含當天新聞外,亦綜合了娛樂和生活資訊,曾經很受英國人的歡迎,但早隨着時代巨輪的流轉而消失。
媒介呈現習慣 讀者欲望難測
Jims喜歡研究絕迹的媒介,「當我還是中學生時,香港會發行午報、晚報,這反映了城市人的求知慾,有人看了日報,覺得不夠,還想看午報、晚報,時差造就這樣的報業。全因為互聯網的興起,這批報章已經絕迹了。我想用這個展覽去看看追求信息的欲望怎樣被人捉摸。」他以時差的概念為重心,與四位藝術家討論,他們均有不同的閱報經驗,各人利用報紙為創作素材,去探索求知慾的轉變。
自製舊剪報檔案庫 聚沙成塔
先問到Elvis的閱報習慣,Elvis形容自己很飄忽,有時買《蘋果日報》,有時買《明報》、《文匯報》;買完報紙後他不會即時閱讀,而是放在工作室的一角,一星期後才拿出過期的報紙閱讀,並剪下他感興趣的部分。「我留意到報紙內會有很多東西重複出現,例如處理屍體的人、黑布蒙頭的人、車禍、財經的紅背心仔、穿西裝的政治人物。」他剪下重複的圖案,加以分類,放進一個個小抽屜內,貼上標示,製成他獨特的檔案庫。
眼前既害羞又鬼馬的大男生面帶喜悅地向記者展示他的檔案庫,翻箱倒櫃之間,身為新聞工作者的記者也看得特別過癮。網上每當有人張貼過期的新聞,往往會有網民以「Old news is so exciting」予以嘲諷,但Elvis不僅閱讀過期新聞,還會好好保存「舊聞」,有時用透明膠袋入好,有時加以剪裁,剪去文字和背景,只剩下重複的圖案,用圖案作為創作的主體。
當他儲夠某分類的「剪報」後,便隨心拿來創作。他的「Tower」系列,將一個個政治人物的剪報砌成沙塔,他說剪報中的政治人物都是他憎恨的人,故決定剪起他們的領帶。「我很想做些什麼去遮掩着他們的樣子,於是以藝術手法,剪開他們的領帶,領帶好像飛起了,形狀像包青天處斬時犯人頭後插着的吊牌!」他笑言。
在Elvis的剪刀下,政客的領帶時而變成「飛起的吊牌」,時而成為政客的「長舌頭」,有時又變為「政客頭後插的劍」,玩得十分忘形。他又表示,不想告訴觀眾他把領帶剪和砌成什麼東西,想留有空間想像。從Elvis的報紙創作中,可見他對政局深感不滿,亦從他把玩報紙這種媒介,看見他洞悉日常生活的荒誕、反差。「我想用作品去回應社會、生活的事,而報紙是社會的縮影,刊登重重複複的事,但生活就是這樣。」
文字與影像對話 撞出荒謬歷史
展覽中有四張「鬆、郁、矇」的照片裝嵌在燈箱內,迷糊古舊的照片中有台豪華房車,房車右方有「不准駛入」的標語,照片上的膠片印有「更狠、更準、更有力」字句——這亦是作品的標題,精準有力的文字與迷矇的照片形成強烈對比 。另一張迷糊照片中,男子遠眺迷人的風光,膠片印有另一字句:「不怕犧牲,敢於勝利」,令人聯想起共產黨的革命精神。
藝術家梁志和表示,那張照片其實是遊客於1967年在香港拍的觀光照,他從eBay上買回來的,作品標題則從1967年不同報章中原句提取出來。他以報章文字和遊客拍攝的影像來產生「碰撞」。「『六七暴動』期間,遊客們依然遊山玩水,但當時左派經常放炸彈,最高記錄,一日有一百個炸彈,我難以想像兩件事怎樣在同一時空中發生。但到底什麼是現實呢?」
「六七暴動」時,有人遊玩、有人抗爭,兩件看似矛盾的事在同一時間與空間中發生,梁志和亦將兩個看似不相關的媒介放在一起,用不刪改文字和相片的原則,讓它們「對話」。雖然沒有改動照片和文字,但採用另類的裝裱手法,刻意將照片放斜了一點點,再在照片上放入磨沙膠片,相片和膠片之間留有空隙,讓影像變得模糊。通過連串的「編輯」手法,令人思考什麼才是現實。一般人確信歷史影像和文字能真正呈現歷史,確信報紙報道的恐怖狀態是唯一香港的寫照,他以作品來顛覆現實的表像。「我用一些很準確的東西,去做一些很不準確的事。」
創作前大量閱讀過氣新聞 新角度看荒謬世事
創作《Music In 1967》作品系列時,梁志和曾閱讀大量左、中、右派的報章,發現持不同立場的報紙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真相」。「『六七暴動』時,有人學做土製菠蘿(炸彈),最後炸死了自己,左派的報紙形容他是烈士,右派報紙形容他為科學怪人」。以「不怕犧牲,敢於勝利」為例,題目是由《工商晚報》提取出來,他指《工商晚報》於1967年8月16日的專欄文章中嘲笑左派。「《工商晚報》經常罵左派,暴動時,左派可以罷工,因為大陸可匯錢過來出糧,誰知港英政府拉人,左派逃到澳門,他們無所事事,便去賭狗,於是《工商晚報》便用『不怕犧牲,敢於勝利』去嘲笑他們走難時不忘去賭錢的處境。」在亂世時,有人忙於抗爭,有人忙於賭錢,世事何其荒謬。
有藝術家喜歡剪、砌過氣報紙,為「舊聞」付予新意義;亦有藝術家堅持不改動文字、圖片,單憑編輯的方式,以兩者的沖擊出新的含義。新聞也許不一定「快、狠、準」才有意思,有時退一步去看事物,也會呈現有趣的一面。
藝術家「遊戲抗爭」 反轉報紙廣告
除了本次參展的藝術家外,本地藝術家程展緯亦曾利用報紙做創作:他觀察到本地報章常採用角度相近的照片,不論圖片角度、大小和排版都非常接近,於是將兩張角度相近的照片疊在一起,然後上下擺動報紙,製成多條短片。例如政客不斷揮手、禽流感時雞籠內的死雞不斷晃動,非常好玩,作品題為《閱讀速度》。程展緯表示,這系列的作品反映了我們閱讀報章圖片存有慣性美學觀,而編輯選相時亦依靠着這種美學判斷,即使立場截然不同的報紙,亦可能會有近似的照片。
今年4月,《明報》總編輯鍾天祥解僱前執行總編輯姜國元(筆名安裕),程展緯為表憤怒,有意購買《明報》的分類廣告小版位,配以題目「天祥回家,勿念香港」。因鍾天祥為馬來西亞人,故程展緯代入他家人的身分,請「祥仔見字速回老家」。該廣告後被《明報》拒絕刊登,但最後成功刊登於《成報》和《星島日報》。程展緯表示,他視「天祥回家」為「生活上遊戲的抗爭」,報紙以廣告為主要收入來源,他雖然經常接受《明報》約稿,但這次以讀者身分去買廣告位,卻不獲刊登,顯示《明報》內部有角力,《明報》有權決定什麼可以刊登,什麼不可以刊登。
「每日午間偵察報」展覽
場地:都爹利會館
(中環都爹利街1號上海灘3樓)
展期:7月9日至10月9日
參展藝術家:葉建邦、梁志和、林愷倩、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