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字室》啟德探秘 以創意延續歷史
對於不少學生哥而言,歷史是他們最不感興趣的科目,因再精彩的戰役,再豐富的史料,也遠不及facebook上的賣萌動物片來得吸引。唯有把個人經驗,跟這些看似離地的官史結合,才能引起學生們的興趣。身為平面設計導師的陳曉嵐(Amy)深明此道,自去年起,其有分創辦的組織We-search「研究進行式」獲何鴻毅家族基金贊助,籌辦名為「捉字室」的藝術和社區教育活動,跟啟德區內其中三間中學,透過城市遊蹤,以及跟藝術家和設計師合作的工作坊,讓同學們了解啟德的歷史,並將觀察和感受化為創作。
走出校園到不同的博物館和歷史地標參觀,是不少中、小學的指定動作,然而,學生跟展品以及相關的歷史的關係仍然疏離,每次行程完結後要填寫的工作紙,也是左抄右抄敷衍過去。「捉字室」的城市遊蹤卻嘗試以互動和具創意的方法,令學生投入,例如在賈炳達道公園玩寫上九龍城街名的層層疊,喻意九龍城寨所經歷的不斷建設和拆毀。
基於命名、地景和圖誌這三個關鍵詞下,We-search分別請到攝影師、陶瓷藝術家以及平面設計師,引導同學以造型攝影、陶瓷以及創意地圖的方式,重現他們眼中的啟德和九龍城。Amy解釋:「這計劃是希望同學了解到歷史的複雜性,歷史不只關於過去的事情,認識歷史某程度上是對未來的一種投射。例如在命名的工作坊中,我們請同學構思一個新的街名,把過去和未來連結,這樣子歷史才是有生命和可持續的,而非純粹懷緬過去。」
同學們的成果展現正於當區的歷史建築「石屋」內舉行。雖然展覽規模不大,但卻令筆者驚訝於同學們的作品的成熟程度。如受到九龍城寨內的惜字亭的啟發,相傳以往人們十分珍視學字的機會,因此以往有個儀式,把用來寫字的紙張往往會集中於一個紙簍,一併燒掉,並會開壇祭造字的倉頡,然後把字灰送進海裏。有同學就把自己恐懼的事物畫在紙上,再燒到陶瓷上,以為會連同恐懼一同付之一炬,但燒製後卻反而長存。
《「捉字室」:視覺教育成果展》
日期:即日至7月3日
地址:九龍城聯合道133號石屋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