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圖輯】重訪古巴:那些被記住,和被遺忘的人
2008年12月,在古巴革命勝利五十周年(2009年1 月1日)的前夕,記者第一次到訪夏灣拿;事隔七年半後,記者再次踏足夏灣拿時,隨着總統奧巴馬到訪,美國正式解除對古巴長達54年的圍堵政策,逾半世紀以來停滯不前的關係,終於邁向新階段,也意味着,古巴將迎來更大的轉變。
攝影:謝浩然
雖說這五十多年來美國及古巴政府交惡,兩國人民的交往卻從未完全斷絕(不少古巴人都有親友離鄉背井到美國或其他拉丁美洲國家如墨西哥謀生,接濟家鄉的親人;而美國遊客亦可循較轉折的路徑,進入古巴旅行),但當載着700名美國遊客的郵輪在5月初由佛羅里達直航古巴,首度登入夏灣拿港口時,還是有着重大的象徵意義。
歷史的轉折,節奏從來都不是循序漸進,亦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美國遊客來到古巴,最熱衷的行程不會少得了尋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在當地的生平足迹。
有人被記住,更多人被遺忘。如此地老天荒,恆古不變。
海明威溫柔外交
在奧巴馬訪問古巴後,一方面人們不久前還在新聞報道中看到總統勞爾與奧巴馬相見歡,但旋即,老而彌堅的哥哥卡斯特羅卻公開聲言,「古巴不需要來自帝國主義的任何禮物!」
政治家的言辭,由人解讀;但真正體現兩國關係的,還在民間。隨奧巴馬而來的首批「禮物」當中,包括了首度由美國出口的建材;這批建材的訂戶是美國波士頓Finca Vigia基金會,用途乃是為作家海明威位於夏灣拿市郊的故居增蓋一座檔案資料室。要不是兩國關係正常化,基金會便無法與古巴文化局達成合作協議,更好地保留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
在生前浪蕩過不少地方的海明威,人生最後20年卻是在夏灣拿度過,也是他逗留最長久的國度(1939年至1960年),並在這裏寫下讓他獲頒諾貝爾獎(1954年)的作品《老人與海》。在夏灣拿城中,有酒店也有酒吧以他作招徠,在濕熱的天氣下品嘗他生前最愛、用冧酒、糖和檸檬汁調成的雞尾酒Daiquiri,消暑於憑弔之間;再前往Hotel Ambos Mundos,乘搭古老電梯,來到他生前曾經下榻的酒店房間,看看他寫作用的打字機,還有垂釣用的魚竿,在他和哲古華拉的黑白合照中,想像當年二人是如何風華正茂;但壓軸節目還是這座位於夏灣拿城外約需四十分鐘車程、名為Finca Vigia(瞭望山莊)的故居。
1939年,海明威買下了這幢由西班牙建築師於18世紀設計的別墅;隨着美國與古巴於1959年斷交,海明威於1961年離開古巴並於同年在愛達荷州吞槍自盡。他死後,遺孀瑪麗將這幢故居捐給古巴政府,並將之變成博物館,原封不動地陳列他留下來的逾九千本藏書、信件、藝術品、衣物、唱片、雜誌和家居環境外,還有大量動物標本。花園裏,還有他當年用過的游泳池、出海小船Pilar,以及他四頭愛犬的墓地。熱帶棕櫚和雞蛋花樹在炙熱的美洲太陽下婆娑掩映,建立於小山丘上的故居亦可以遠眺夏灣拿(故命名為「瞭望」),可以想像,為何他會選擇這裏作為寫作之所。
有說老卡斯特羅一直是海明威的忠實讀者,辦公室內也懸有他與海明威一起釣魚獲獎盃時的合照。觀乎兩國在關係最僵硬的日子,古巴政府仍然願意邀請美國保育專家合作,保存海明威的遺產,難道不是最溫柔的外交方式?而今日關係解凍,這座海明威故居也率先享用到美國入口建材以作保育用途,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