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爾鐘錶展】獨立製錶人之路
造錶人的台階
話說今年採訪行程中的第一項便是這個由AHCI ( Horological Academy of Independent Creators ) 獨立製錶人協會舉辦的Young Talent Competition的頒獎禮。這個比賽在三年前開始舉辦,以表揚新一代獨立製錶人的成就,讓他們的作品得到肯定。比賽是公開予14個國家共47所國際製錶學校參與,參賽條件為參賽者必須完成製錶學徒課程或當上製錶學徒,獨立完成一枚腕錶、時鐘又或是一個技術結構的設計及製作,並說明時計作品的特點。而評審資格則以作品的技術成就、複雜性、設計和美感為評審原則,並由34名來自11個國家的AHCI的成員作出評估。今年的得獎者除獲發一張證書,並可獲Horotec製錶工具生產商頒發3,000瑞郎獎金,以添置製錶工具,而觀眾也可以在剛才提及Hall 2的AHCI展館內看到他們的作品,與其他知名成員作品並列展出,極富吸引力。
堅持代代傳承
獨立製錶人Francois-Paul Journe早在1987年已開始成為AHCI的成員,今年也是連續第二年以贊助者的身分支持這個比賽,問他為什麼會花錢在這方面,他說當年自己相當幸運:「我在年輕時也得到很多業界的支持和鼓勵,還有我的恩師George Daniels,他如何看事物和如何對待製錶深深影響了我。如果要說最大的影響大概就是他做的陀飛輪機制,而我也可算是20世紀第二個做這種相類機制的錶匠。」F-P Journe做了30年高級時計,但仍堅持以獨立製錶人的身分。「這樣才不會有大財團影響到創作,雖然這是一條很艱難的路,最大的挑戰其實是要做許多自己不想做的事,尤其是行政和理財,甚至自己也要充當速遞員送錶,起初就連廠房的洗手間也是一手一腳清理。當然現在的規模已有人可代勞,但親力親為的確是一個獨立製錶人必須擁有的條件。」
在我們常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感嘆,F-P Journe可有這樣的想法?「如果單憑經驗來說當然是的,但天才往往在20歲便能把驚天動地的東西做了出來,可能到22歲已經江郎才盡。之後便要用時間去累積經驗,那是個人是否肯花時間繼續沉澱,並非關乎哪一個年代的人有幾多才能。」
競爭日益激烈
Tristan Ledard今年23歲,剛在2015年7月畢業於巴黎的Lycée Diderot,他憑一個線性時間等式時鐘在今年比賽獲獎,是最年輕的得獎者,他洋洋得意地為我們介紹其作品:「起初做這個時並沒有想着要參加比賽,只想在一枚巴黎的機芯上加設時間等式這項複雜功能作為畢業作品,最終決定研發一個線性時間等式顯示。從沒有想到因此得獎,由於剛畢業,感到現在競爭是頗大的,科技愈來愈進步,不少人都開始選擇智能手錶,對工藝的追求未必像以往般熱切。」不過天性樂觀的她,對於這行業還有很大的憧憬,稍後他也會短時間留在瑞士實習,期望自己的品牌很快會出現。」
重視售後服務
今年的獎項已名花有主,但去年贏出的參賽者現在又過得如何?來自瑞典的Pontus Köhler和Sebastian Schlette去年是這個比賽的得獎者,他們來自瑞典唯一的製錶學校。「比賽以後那剛好是我們課程中的第二年,而是去了日內瓦跟F-P Journe當實習生,那個經驗比實際的金錢獎勵來得更寶貴。」他倆異口同聲地說,經過短時間逗留在瑞士,他們也不斷地考慮是否要留下,「居於瑞士是很關鍵的,尤其你打算跟一些很有名的製錶工匠工作。」Köhler如是說。不過樂觀的Schlette卻認為回到家鄉瑞典會有更多的機會,「尤其我們是十分重視售後服務,這或許會帶來與別不同的製錶體驗。」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