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爾鐘錶展】錶人錶語:業界寒冬如何過?
市道差,產品也不一定要下降水準。不少人說,當泡沫經濟爆破,就是汰弱留強的好時候。對消費者來說,能趁低吸納也未嘗不是好事。今年跟品牌話事人、公關、傳媒、舖家互相交流,得出的結論還是樂觀的。大概瑞士鐘錶業能捱過石英錶和電子錶的那一關,這個關口早晚也能順利過渡。
你不會因為買了Smartwatch而不買Daytona,手錶始終是奢侈品。
Carson說自己一向都是樂觀主義者,對於市道差這個說法,他卻認為是消費者的佳音。「在過去十年要花十萬元買錶選擇不多,但今年同樣預算還可買到一系列的錶了。以往錶價就像樓市一樣瘋狂飈升,很不健康的,自從PP或AP都會減價,腕錶價格也變得親民一點,長遠來說也是好事。」另外,今年亦不難發現品牌在研發新品上多動了腦筋,「既然做到合理的價錢,又要有話題性,背後有故事支持,所以並非單單更換材質調整尺碼便成事。」對於品牌紛紛推出smartwatch,會否認為這是舊時的新招?還是對瑞士鐘錶業有很大的影響?「其實沒有人因為買了smartwatch而不買Daytona,腕錶始終是講求工藝的奢侈品,實用性有限,不少人買機械錶也不是用來看時間。有些品牌推出smartwatch反而是用來鞏固品牌理念,好像Breitling那枚connected watch,多了一些關於飛行計算的功能,跟其飛行錶理念相符,並非盲目買個內餡後再做錶殼。正面一點來說,smartwatch有助訓練年輕一代習慣戴手錶,原理好像音響、汽車等市場,在這些年輕人長大後變得有經濟能力,他們便會追求更好的品質,所以他會買更好的車、更貴的音響設備,還有手上的腕錶。」
多了親民的選擇,對消費者來說是好事。
「說審慎了是真的,因為可能同款五個版本,我們也只會買其中一至兩個。或許貴金屬真的沒可能有親民的價位,所以大家一窩蜂用高科技陶瓷。而今年不用20萬便買到一枚陀飛輪,另一種錶迷有更多的選擇空間。」
賣價超過100萬的腕錶仍大有市場,不愁有價無市。
「誠然,今年品牌都因應市場把鐘錶定價略為調低,不過市道差也不是一時三刻的事,過去一年都是預計之內。反而他看到大勢所趨,不少品牌轉攻女性市場。「或許男裝錶款已出了七七八八,單是更改顏色和大小,即使是品牌粉絲也不會同一隻錶又買精鋼又買紅金。反之女裝機械錶卻在這幾年大躍進,明顯七成以上品牌卻希望打開女性機械市場,而反應也真的不俗。」
我造錶造了這麼多年,還是第一次用精鋼來做錶。
「F.P.Journe 從學徒到現在擁有自家品牌也從未試過選用精鋼這個材質,但一來是市場需求,二來是他看過不少品牌用了精鋼來打造腕錶,看來也不錯,遂也試試看。「獨立製錶人除了要做錶,還要兼顧許多事情,認識腕錶潮流和市場推廣也包括在內,決不是自己做自己事便可以。有時候也得嘗試新技藝,正如我們開發新技術一樣。墨守成規可能會被淘汰。」
蘋果對我們毫無威脅,只有一向生產二千多至一萬元腕錶的品牌才會慌張。
TAG Heuer今年打算生產20萬隻智能手錶,此舉以外,在Baselworld裏還推出了一枚十一萬售價的陀飛輪,讓不少傳統鐘錶品牌側目,就連Patek Philippe的第四代主席Stern也直言這樣就是白白犧牲了瑞士鐘錶工藝。但Mr.Biver卻認為:「這是鞏固品牌形象的最佳方法,TAG Heuer本身就是給人這個價位的捧場客,而且技術早已開發,我們不會把這些開發成本轉嫁在消費者身上,根本要擁有陀飛輪,又不是貴金屬,那是沒有必要買這麼貴。我也不相信喜歡陀飛輪的顧客買完TAG Heuer以後就不會考慮買一枚Patek Philippe,兩者不應混為一談。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