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Jazz】國際爵士樂日 聽包以正與恭碩良演繹爵士樂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電影《星聲夢裡人》中,歌手John Legend的一句「爵士的本質是關於未來」,點出了爵士樂的精神。源於美國南部的爵士樂,是一種跨文化的音樂,它盛載著藍調的哀愁、非洲音樂的節奏律動,也揉合了西方的音樂元素,轉化成歷久不衰的旋律。爵士樂被比喻為西方古典音樂與非洲音樂的混血兒,在歷史的進程中,它是一直與我們心靈同行,陪伴我們開拓未來的音樂。

爵士樂的發展一直充滿可能性,更不會被形式規範,其自由的演化更開拓不少種類,例如:搖擺樂(Swing)、新奧爾良爵士樂(New Orleans Jazz)、咆勃爵士樂(Bebop)、硬式咆勃爵士樂(Hard Bop)、酷派爵士樂(Cool Jazz)等。而搖擺樂可算是爵士樂的一大標誌,上世紀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是搖擺樂的黃金時代,當時被譽為「搖擺樂之王」的班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演奏出多首經典樂曲,包括《Sing ,Sing, Sing》、《Moonglow》等,都是當時的流行曲目。這些搖擺樂在不少舞廳風行,以其強調音樂的旋律,著重節奏,予人搖擺的感覺,也給予樂手更大的空間展現演奏技巧。

「搖擺樂之王」班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於 1938在 Carnegie Hall 的表演情況。(相片來源:Metronome/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除了傳統的爵士樂演變外,有不少爵士樂音樂家吸收不同的音樂文化養分,孕育出充滿異國情調的爵士樂。例如:極具巴西風情的巴薩諾瓦(Bossa Nova)、混入拉丁音樂的拉丁爵士樂(Latin Jazz)等,亦有音樂家用爵士樂手法詮釋古典音樂。當中Bossa Nova於1958年在巴西出現,這種音樂融合了森巴的熱情、美國的酷派爵士樂風格及拉丁的輕柔慵懶感覺,形成別具一格的曲風。而法國導演Marcel Camus在電影《Black Orpheus》以Bossa Nova風格的音樂作為主題曲,隨著電影獲得金球獎、奧斯卡及康城影展的三項最佳外語片獎,將Bossa Nova推向國際,讓更多人認識這種獨特的爵士樂。而爵士樂也影響廣東流行曲的創作,陳百強1987年的《夢裡人》就是揉合Bossa Nova風格的經典!

爵士音樂象徵和平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國際爵士樂日」

爵士音樂的自由,除了在寬闊的藝術形態中展現,還能在人文關懷中發掘。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的黑人運動中,很多爵士音樂家創作了與運動相關的音樂,爵士樂成為表達思想及情感的媒介。當時更有爵士音樂家參與運動,色士風手Sonny Rollins便是其中一個,他於1958年創作了重要的作品《Freedom Suite》,以開放的音樂結構表達他對民權運動的支持。提及以爵士樂表達對自由運動的渴求,當然不得不提Max Roach,他的作品《We Insist!》於1960年誕生,歌曲以黑人平民福音及藍調為主,明顯地透過爵士樂抒發他對社會運動的支持。

爵士樂在世界各地都象徵和平。(相片來源:Fedujazz’s “Jazz Para Todos”)

爵士樂於世界的意義超出我們的想像,它是我們探討言論自由及性別平等的媒介,是不少社會運動的推動力,更獲得教科文組織譽為「推廣和平、團结以及增强各國人民對話與合作的一股力量」。這個來自上世紀二十年代的音樂,跨越時代更替,吸引世界各地的樂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於二零一一年十一月,宣佈將每年四月三十日定為「國際爵士樂日」,希望透過國際社會對爵士樂的認識,讓各地民眾了解爵士樂的價值。

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為響應「國際爵士樂日」,特別邀請數位重量級國際爵士音樂家包括:來自摩洛哥與塞內加爾的敲擊樂家Mokhtar Samba、榮獲瑞典格林美大獎的瑞典長號手Nils Landgren、瑟隆尼斯孟克國際爵士色士風大賽首位女冠軍Melissa Aldana及各大爵士音樂節的常客Alex Sipiagin、本地年輕大師級口琴家CY Leo、創作樂團「一筆書」,而有「香港爵士樂教父」之稱的包以正、著名鼓手恭碩良及結他手張駿豪也會擔任特別嘉賓。眾多樂手將會主持一連串工作坊,同時參與大型馬拉松式爵士樂音樂會,讓爵士樂迷可以一次過欣賞不同國家、不同風格、不同演繹方法的爵士樂,更有機會與樂手作近距離接觸,喜歡爵士樂的朋友絕不能錯過。

了解更多:https://youtu.be/MEaEejGaSeg

節目詳情:https://goo.gl/Pqc9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