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漫畫店2】細數熱賣港日漫畫

撰文:黃正軒
出版:更新:

今年《香港動漫電玩節》繼續擠迫得水泄不通,旺丁也旺財;另一邊廂,漫畫店卻陸續消失在我們面前。漫畫店究竟用什麼方法來面對如此奇怪的現像?

張瑞新漫畫店「至Goal Club」的港漫區,有齊現正連載的港漫新舊期數,以及精品、水晶畫板、畫集、合訂本等,看來琳瑯滿目,但比起90年代港漫黃金期一周數十本上市的盛況,已大為褪色。(潘思穎攝)

張瑞新相熟的搞笑漫畫家甘小文,曾在訪問中談港漫轉型自救,認為未來趨勢是網上漫畫當道,主筆宜改變出版習慣,把作品放上網提供免費閱覽,賺點擊率,觀望讀者反應、評估銷路後出版實體書,可節省印刷成本,正是「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張生樂見網絡為港漫提供出路,回想漫畫家馬仔初次把其網上漫畫結集成《我的低能之道》一書供天地圖書出版,賣了2萬書,令他和甘小文大跌眼鏡,後來有廠商跟馬仔合作推出廣告性質漫畫。

黃水斌作品、少傑監製、大渡出版社出版的拳擊漫畫《欲望之翼》被譽為近年的大師級港漫佳作,那摹倣周刊的封面設計已是別樹一格。以夢想、奮鬥為主題,月刊形式推出,務求「慢功出細貨」,出色畫功加上豪華精品,甚受讀者歡迎。圖為水晶畫板。(潘思穎攝)
馬仔的《我的低能》系列,早年以描繪辦公室OL生態趣事打響名堂,近年題材集中在婚後生活、天倫樂。(「Maggiemarket」馬仔官方Facebook專頁)

「相信小文記起此事才如此評論,只是很多主流港漫仍出薄裝書,用傳統宣傳渠道接觸讀者。」他說,港漫生產模式勞動密集,需要大量全職人手協助製作,沒有固定收益的網上發表,實在難以支撐出版社生計,這是現實困局。

「行家們都習慣了『交稿有錢收』,要是『掟上網』任人下載,沒有推動力,也搵不到食;我估計馬仔起初應該不是全職畫漫畫,她只是得閒畫下,後來成功才全職投身,她的單格漫畫相對簡單,不用另請助理。」

畫風犀利、場面凌厲的武俠漫畫《鐵將縱橫》(2012年重啟)薄裝連載,附有主筆「龍哥」邱福龍自畫像。在港漫文化中,主筆自畫像比簽名更珍貴更有價值。(潘思穎攝)

「邱福龍說過他沒可能走到(網上免費分享)這一步,因為公司養很多人、開支很大,」「仍會買書的讀者約有1萬人,對主筆來講,是難捨難離的一班老友。」某程度上港漫對網絡態度保守,不盡然是固步自封、眼界狹窄的不為,實是難以轉型的不能也。不過他始終認為漫畫家應嘗試研究、開拓印刷紙媒以外的傳播方法。

雪晴《我和天師有個約會》及司徒劍橋《再造空間》創刊封面。(「漫本 Manben」網站)

「大陸好啲。」張生舉出司徒劍橋和雪晴兩位香港漫畫家作例子,去年年底他們與於上海新成立的公司「瑛麒動漫」合作,在網站「漫本 Manben」以及手提app「漫畫加」分別發表連載作品《再造空間》和《我和天師有個約會》,都有固定稿費收入。

「漫本 Manben」提供免費漫畫閱覽,香港和大陸的主筆作品也有連載。(網頁截圖)

「我從劍橋那裡聽聞投資額達幾千萬甚至過億,如此budget可供養幾個主筆幾年了。大陸行先一步,香港卻因種種無奈原地踏步。」

張生補充,瑛麒動漫之類資金雄厚的大陸網媒,採取「拋磚引玉」的方法,支薪給眾多漫畫家,但求有作品跑出,哪怕10套當中只有1、2套成功紅起,也可「發大來搞」,出售版權,推出手提遊戲、網絡遊戲等等,大陸市場龐大,不愁沒有財路。張生認為香港的漫畫主筆都比大陸的成熟和專業,但香港短期內就是缺乏雄厚資本和冒險精神去經營類似的商業模式。

日本男星佐藤健和神木隆之介飾演、改編自原著漫畫的《爆漫》電影海報。(「文化傳信日本漫畫組」Facebook專頁)

張生認為日本漫畫出版社和香港的本質上不同,其制度較香港優勝的地方在於管理者多為漫畫迷而非寫畫人,此乃日本漫畫到了今日仍然強勢的主因。「好像集英社的老細,是生意人,也是漫畫迷,在公司管理上,較為著重市場。」

大場鶇原作、小畑健作畫的《爆漫》,就是講述一對中學男生組成漫畫家組合,以創作出登上日本銷量第一的漫畫雜誌《週刊少年Jump》排名第一的作品為目標而奮鬥。而集英社編輯部則為故事主要舞台,各編輯都是資深漫畫迷,暗地裡互相較勁,努力栽培他們所看中、有潛力爆紅的漫畫家,平衡作者創意和市場要求,不斷改良作品質素,務求得到讀者歡迎,在問卷調查中給予正評,令作品於《週刊少年Jump》龍虎榜上名列前茅;要是表現差、排名低至跌出可容忍範圍,作品便要面臨腰斬,不光榮地結束。《爆漫》的寫實難能可貴,除了把集英社嚴謹的問卷制度披露讀者眼前,還側寫日本動漫產業汰弱留強的殘酷生態。但正正因為競爭環境如此嚴峻,才產生一位又一位影響世界的漫畫巨人。

連載結束近十年、多次再版的超智犯罪經典日漫《死亡筆記》,仍然人氣高企。(「文化傳信日本漫畫組」Facebook專頁)

日本漫畫的創作方式,張生出奇地先以TVB無線電視為例說明:「好多後生網民不喜歡TVB,主要因為他們近年的新聞維穩、親共、親大陸;但TVB不是一間太差的公司,他們的劇集的確成功。早在邵氏年代起,TVB已摸索出劇集創作的『公式』。」張生指,無線有時會有些關於中年失志再奮鬥的劇集,而類似題材往往容易引起觀眾共鳴,是經過計算而生產。

無線多年來透過收集電視搖控器訊號紀錄,觀察香港觀眾轉台和收看的習慣、行為模式,調查並歸納出家庭主婦乃劇集的主要受眾。只要掌握主婦喜好的題材、劇情和人物關係設定,就能創造出「收得」的劇集。「TVB劇有自成一套的公式,好像男女三角戀關係、巧合情節,你會發現成日都見到,不論如何,觀眾就是受落」「現在受女性歡迎的韓劇就是仿傚香港劇集,經常出現TVB的公式。」張生說,日本漫畫業界,特別在過去廿年來都是主流寵兒的熱血少年漫畫,也是有一套市場導向而產生之「公式」存在,例如「小子成長橋」,主角慢慢由「廢柴」水平,不斷奮鬥變強變成高手,此外「友情」、「勝行」都是必備元素。「《龍珠》作者鳥山明個人其實最喜歡孫悟空小時候的歷險故事,但出版社分析打鬥有市場,他就只好把《龍珠》變成格鬥漫畫畫下去。」

 

對於搞笑英雄漫畫《一拳超人 One Punch Man》的大熱,張生大惑不解,後來才知道是以顛覆日漫「王道」設定的角色和荒誕情節制勝。(「G.Goal Club」Facebook專頁)

記者問及《一拳超人》這套主角由一開始已經是故事中最強人物的搞笑漫畫,張生認為是另類例子,「《一拳超人》未出港版前,伙記叫我要入定多些,必紅,果然無錯。《一拳超人》本來是網絡漫畫,原作者在網上用好簡陋的畫工講故事,爆紅後再由專業漫畫家再畫多次,所以是先有迴響、再有改編,加上現在拍成動畫就更加人氣急升。」「那『一拳超人』琦玉係奇貌不揚光頭仔,但因為橋段顛覆、故事別具一格而跑出,日本市場夠大,容得下這些異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