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熱天氣中暑求診急升 學者:行山量力而為 唔係港隊唔使搵命博
天氣持續酷熱,本港市區一度錄得36.1度創有紀錄以來7月最高氣溫,上周六(23日)氣溫達34.9度,是最熱大暑,當日有行山客於蚺蛇尖行山時懷疑中暑,送院後死亡。
家庭醫生林永和今日(25日)表示,在酷熱天氣下,輕微熱衰竭或中暑而到社區診所求診的人士有上升,提醒如中暑處理不當,有六、七成機會死亡。出現中暑或熱衰竭現象時,應盡快減少接觸高溫環境,「灑啲水濕下佢,有冷氣就最理想。」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高級講師雷雄德指出,行山上斜能量消耗是平時一倍,出現熱衰竭機會亦較大,強調最重要是量力而為,「唔係代表香港比賽,唔洗搵命博,要懂得放棄,落返山。」
▼7月24日 天文台錄得36.1度創7月新高▼
林永和:中暑有七成機會死亡
家庭醫生林永和在港台節目《千禧年代》表示,在酷熱天氣下,輕微熱衰竭或中暑而到社區診所求診的人士有上升,大多出現微燒或頭痛等情況,部份人誤以為感染新冠而求診,當中不少曾於互外運動。林永和解釋,當出汗不足以應付散熱,身體調節氣溫機制失效,體溫上升到40.5度以上,就可能會中暑,會出現心跳加速、血管膨脹、神智混亂,嚴重可以出現發炎,如處理不當,有六、七成機會死亡。
感熱衰竭應遠離高溫 補充電解質
林永和提醒,出現中暑或熱衰竭現象時,應盡快減少接觸高溫環境,「灑啲水濕下佢,有冷氣就最理想」,亦可換上較鬆身啲衣服並補充水份,而為解決電解質流失的情況,坊間不少電解質飲品,亦有幫助,如無改善應盡快報警求助,因可以惡化得好快。他又表示長者的身體調節氣溫機制可能較差,退休人士亦應避免獨自行山。
雷雄德:行山上斜能量消耗是平時一倍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高級講師雷雄德指,酷熱天氣下行山應有體能狀況、器材裝備、應對方案三個風險管理,而早前發生行山中暑後離世的個案,都涉及蚺蛇尖及鷄公嶺,兩者都有一個共通點,「啲山都光禿禿,太陽直曬,要直接上山,冇得匿。」
雷雄德表示,行山上斜能量消耗是平時一倍,出現熱衰竭機亦會較大,強調最重要是量力而為,中段應多休息,留意自己身體情況,朋友互相照應。他又指行山應計劃後備路線,「唔係代表香港比賽,唔洗搵命博,要懂得放棄,落返山。」
拯溺員工會:切勿飲酒後下水
港九拯溺員工會副主席及發言人胡啟榮指近日天氣炎熱,沙灘及泳池人數都有上升,泳池有人數限制,多了很多人排隊,沙灘更「插針都插唔入」,而他工作的屯門黃金泳灘,人流量比平時多一倍,「咩人都有,一家大細更多」。他又表示留意到不少人的防曬意識都不足,「曬到紅撲撲,好似燒豬咁都繼續」,提醒每隔一段時間要補充太陽油,雖然當下未必有事,但過一兩日就因曬傷而發痛,另外,他留意到不少人飲酒消暑或有不適都下水,增加中暑風險,有機會在水中暈倒及遇溺。
勞聯:勞工處中暑工傷呈報個案數字仍低估
勞聯副主席譚金蓮指出,今年6月到7月期間,園藝花藝,裝修維修等工種都有出現因酷熱天氣不適的情況,她指出,出現後遺症會影響工友日後工作能力,認為應將中暑列爲為職業病。她舉例指公務工程就會較跟足政府指引,例如每一小時有休息,但如私人公司,需要趕工趕起貨,就無法休息。
她認爲,現時勞工處的中暑工傷呈報個案數字是低估情況,估計不少工友因工作地方沒法上報,亦不懂上報,即使工友不適回家休息,事後再打算上報,但亦不能證明不是回家途中出現導致,亦有工友為繼續開工,所以不上報。
▼7月23日 天文台錄得34.9度成最熱「大暑」▼
▼7月22日 天文台錄35.6度再創高溫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