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規風球|風暴潮及天文潮疊加令多區水浸 程度直逼颱風黑格比
颱風圓規襲港,引發的風暴潮令多區出現水浸,包括沙田城門河兩旁的行人路、單車徑等被河水淹浸;鯉魚門海旁道一帶亦變成澤國,海水湧入民居,有居民要連夜撤離。
以大埔滘及鰂魚涌為例,根據天文台資料最高潮位分別曾錄得3.52米及3.36米,程度直逼2008年9月的颱風黑格比帶來的風暴潮及漲潮影響。
▼10月13日凌晨,風暴潮下城門河倒灌▼
八號風球仍然生效,圓規在凌晨時分最接近本港,雨勢及風力明顯增強,多區出現水浸。其中城門河水位上升,近沙燕橋及沙田鄉事會路一帶的河畔長廊及單車徑,水位浸至接近欄杆扶手,部分行人隧道水深及腰。參考天文台潮汐測量資料,最接近沙田的大埔滘站,近凌晨2時錄得最高潮位為3.52米。
▼10月13日凌晨,鯉魚門三家村水深及膝▼
至於鯉魚門三家村,昨晚10時許開始出現水浸,海傍道及海鮮街一帶至為嚴重;至凌晨1時許,洪水水深及膝,即使店舖門前已安裝擋水板,但仍難阻洪水湧入。由於洪水逼近民居,部份居民在民安隊協助下,帶同「一袋二袋」個人物品漏夜撤離。參考鰂魚涌站潮汐資料,同樣近凌晨2時,錄得最高潮位達3.36米。
醫院管理局表示,截至今日上午10時45分,7名市民(在風暴期間受傷,於公立醫院急症室接受診治,其中一名男子死亡。
風暴潮及天文潮「疊加」影響 令低窪地區水浸
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李淑明解釋,颱風來襲除了帶來大風,也會引致風暴潮,導致低窪地區容易水浸。她指,漲潮是正常現象,圓規帶來的風暴潮及天文潮「疊加」影響,故維港及吐露港的海水高度較正常漲潮升高1米,但仍不及超強颱風山竹升高2.35米。
▼10月13日 颱風圓規襲港市況▼
直逼颱風黑格比下的風暴潮
是次風暴潮威力不容小覷,程度直逼2008年9月襲港的颱風黑格比。當年受到黑格比帶來的風暴潮及漲潮共同影響,鰂魚涌的最高潮位升至3.53米,大埔滘錄得的最高潮位達3.77米。
但是,黑格比對民生影響更大,當年巨浪沖毀長洲一列房屋前地台,超過100名住客需要疏散;巨浪亦損毀愉景灣海邊木製的路段及在海洋公園附近的車輛。本港出現海水倒灌淹浸低窪地區包括有大澳、坪洲、屯門、深井、西貢、油塘、鯉魚門及柴灣,其中大澳水浸令該區無電力供應,影響超過200戶居民。坪洲附近至少有十艘小艇翻沉或被撞毀;油塘海傍有三艘工程船在巨浪中被吹斷錨鏈,隨水飄流至尖東後,撞毀該處的海濱長廊。大嶼山三個著名的海灘嚴重受損,大浪為海灘帶來大量垃圾或帶走大量海沙。
▼2018年颱風「山竹」襲港▼
山竹襲港引發嚴重風暴潮
近年最嚴重風暴潮,要數2018年9月超強颱風山竹,其環流廣闊、風力強勁、移動迅速,加上特別的風力結構,為香港帶來破壞性風力和破紀錄的風暴潮。
當時山竹在香港西南偏南近距離掠過,與其相關的猛烈東至東南風把海水推向並堆積在岸邊。加上山竹環流廣闊,它的風場推動較廣闊的洋面,繼而進一步推高水位。山竹所帶來的風暴潮令本港水位普遍升高超過兩米,引致本港多處出現異常高的水位。天文台的六個潮汐站當中的五個(鰂魚涌、大埔滘、尖鼻咀、大廟灣及石壁)錄得破紀錄的風暴潮,其中鰂魚涌的潮位(即天文潮位加風暴潮)最高升至3.88米,大埔滘則錄得最高潮位4.7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