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節氣】立春要咬春打牛食春卷 早過農曆新年會有倒春寒?

撰文:尹淑君 藍善婷
出版:更新:

古籍《左傳》記載:「立春為啟,立冬為開」,今天(4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啟」代表一年開始,而立春正代表著春季的開始,傳統習俗在這天要「咬春」、「打牛」,要生吃蘿蔔或分食春卷,以祈求身體健康。
立春作為節令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時期,《禮記•月令》及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中均有記載,但曆法經多次變革後,於漢代始將廿四節氣中的立春這天定為春節,意為春天從此開始。不過,立春和年三十除夕同在一天,民間形容是「百年難逢三十春」,同時意味新一年即豬年時將沒有沒有立春節氣,民間智慧就此認為會有「倒春寒」出現,即出現春季後期氣溫較寒冷的天氣現象。

每年公曆2月3至5日之間,當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就是廿四節氣中的立春,表示著春天的開始,而從這天一直到立夏期間,就被稱為春季。不過,今年的立春較為特別,因為跟年三十是同一天,換言之,立春早於農曆新年出現,民間有着「百年難逢三十春」的農諺,有人認為這樣的年份非常吉利,農作物會大豐收,但亦有流傳豬年昤「寡婦年,倒春寒」的說法。

↓↓↓中國不同地方的民間慶賀立春的活動↓↓↓

+5

流傳無春年農作物會失收

事實上,陽曆上每年立春都在2月4日左右,但農曆上立春時間則不固定,於是出現有些年份是在農曆年前就立春,亦有些年份是在農曆新年後才立春,甚至更巧合在年初一立春,而當中以農曆新年後才立春的情況最多,惟如果是在農曆年前已立春,便意味這一年的農曆年中就沒有立春,成為了「無春年」。另外,在兩個立春的年入,則被稱為「雙春年」。

由於古人認為,立春是春天的開始,如果沒有立春,則這樣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同時還不適合繁殖、生育,所以也就有了「寡婦年」的說法,且還訛傳寡婦年不宜結婚。至於所謂的「倒春寒」,就是指初春(2月底至3月初)時氣溫回升過快,到至4月初,即春季後期氣溫反而較寒冷,春天先升溫後降溫,如此天氣變化對大眾生活自然也造成影響,並會對農作物造成失收。

民間流傳指,「無春年」會出現「倒春寒」,即春季後期氣溫反而較寒冷,會影響農作物造成失收。(資料圖片)

打春為祈求豐年

不過,「倒春寒」的出現其實有其解釋,主要是受陰雨天氣或者是冷空氣的入侵有關,但眾所周之,今日的氣候變化甚大,古時的農諺恐怖亦已過時。

民間習俗方面,立春亦稱「打春」、「咬春」及「報春」,自周代起,歷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參加迎春慶賀禮儀。到明清兩代時,是立春文化的盛行時期,清代稱立春的賀節習俗為「拜春」,迎春的禮儀形式稱為「行春」,而之所以叫「打春」,是因為古時府縣官門在立春前一天,會在衙門前放置一隻以泥土做的春牛,在立春日用紅綠鞭抽打,故立春又俗稱為打春,作用是祈求豐年。

註冊中醫師徐澤昌提醒,在立春後飲食可配合春季,進食如韭菜這類有升發作用的食物,同時紅棗及枸杞等,可保益脾胃及肝腎。(按此閱讀:【天氣.節氣】立春養生飲食貼士)事實上,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民間更流傳,在立春當天,要用餅皮包裹生菜,做成春餅或春卷與大家分食,又或嚼咬生蘿蔔,又或吃一些春天新鮮蔬菜,既有防病之效,還祈求身體健康,並有迎接新春的意思,此一習俗就是「咬春」了。

民間流傳在立春當天,要用餅皮包裹生菜做成春餅或春卷與大家分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