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天氣.節氣】冬至迎全年最長黑夜 北方食餃子南方食湯圓
冬至是廿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而在冬至過後,白晝便會一天比一天長,天地陽氣也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循環開始。中國古時周秦時代,便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因此也令冬至不只是節氣,亦成為一個重要節日,中國民間家庭也會有不同方式來團聚慶賀,其中在北方會吃餃子和宰羊,而在南方,就會製作湯圓,因湯圓同時象徵圓滿、團圓。
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這天太陽位於黄經270度,這天由於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故此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日。這天之後,太陽便逐漸北移,白天時間便會一天天變長。
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在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常說的「進九」,中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至於香港明天冬至的天氣,由於近日受一股較溫暖的偏東氣流影響,料周六冬至將頗為和暖,氣溫預測介乎21至24度,隨時成為自98年以來最暖冬至,相信港人明天應該對寒冷無感。(按此閱讀:【01天氣預報】濕暖冬至勢成定局)
冬至未最冷過後迎最寒
根據天文台資料,「三九」是指從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約在陽曆一月中旬,時間與「大寒」相近。冬天裡冬至這天雖然在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熱量最少,但陸地積累的熱量還未損失至最少,所以冬至時天氣還不是最冷。
冬至後,太陽位置雖然北移,但陸地每天吸收的熱量仍少於散失熱量,但直到「三九」以後,陸地每天吸收的熱量超過散失的熱量,氣溫才逐漸上升,所以三九前後,為成為一年中最冷的時期。
古籍《通緯·孝經援神契》載:「大雪後十五日,鬥指子,爲冬至,十一月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另《恪遵憲度抄本》說:「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至,故曰冬至。『至』者,極也。」可見古人對這個現象早有認識。
冬至三候呈氣象變化
古人又把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故土中蚯蚓仍然蜷縮身體;古人又認為麋鹿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鹿會感到陰氣漸退而解角;而最後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泉水可流動並且溫熱。
漢朝冬至前後不聽政
古代對冬至非常重視,視冬至為大節日,故有「冬至大如年、大過年」的說法,甚至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認爲過了冬至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後漢書》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意思是冬至當日,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好友相互拜訪、贈禮。澳門把冬至列作法定假期,冬至在香港雖然並非紅假,但良心僱主多會讓僱員在冬至提早下班。(按此閱讀:【01天氣.節氣】冬至一陽生如新年到)
民間家庭在冬至會團聚慶賀,更會準備佳節美食來慶祝,令做冬成為一個非常重視食品和滋補的日子,做冬飯一定要有雞、有菜、有魚、有肉,所以香港如受禽流感影響冬至時沒有活雞供應,不少家庭主婦都叫苦連天,感到做冬飯有所缺欠,但其實各地的冬至食俗也大有不同。
漢高祖冬至吃羊變習俗
其中在北方,有諺語「冬至餃子夏至麵」,認為冬天寒冷而人體耗熱量多,故應該多進食有營養食品補充熱量,故此北方地區有冬至吃餃子、吃餛飩,甚至宰羊的習俗,而中國冬至吃餃子更有悠久的歷史,南宋陳元靚的《歲時廣記》就曾提及:「京師人家,冬至多食餛飩。」
至於冬至吃羊肉,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天吃羊肉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而在南方,就興起吃湯圓,取其團圓之意;湯圓是宋朝以後元宵節的節令食品,不過在明清以後,江南諸地在冬節也常以湯圓祭神祭祖,在祭祀過後,當然是給人享用了。而在冬節的前夜,一家人會圍坐一起搓湯圓,充滿了過節團聚的歡樂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