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警告】厚此薄彼?水浸都係黃雨!揭雨量站港九新界大不同

撰文:鄧栢良 劉高麟 凌逸德
出版:更新:

11月,天氣陰晴不定,過去數日不時下雨。每逢下雨天,水浸黑點元朗小磡村村民信哥亦忙於做好預防措施。約三個月前,8月29日的下午,新界多區連場大雨,大埔、元朗、北區變澤國,當中元朗更在一小時內,錄得119豪米雨量,超過黑雨水平,但連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亦姍姍來遲。究竟,為何新界區總是「水浸都係黃雨」?解構暴雨警告細節,記者發現,若以地區密度計算,港島區的雨量站最為密集,如中西區每1.3平方公里就有一個站點;但新界區的雨量站最為疏落,如北區及元朗,平均只每16平方公里才有一個站點。然而,現今新界區人口已逾370萬人,佔總人口一半,難怪過去多次暴雨,新界人士都不禁批評,紅雨是「市區限定」,質疑天文台「大細超」,重港島、輕新界,「唔通住新界嘅人條命賤啲?」

8月29日新界暴雨成災 天文台遲遲未改發紅雨

「水浸都係黃雨!」每當大雨滂沱時,因遲遲未見有改發紅雨,網民紛紛召喚馬俊偉出場,而往往這句說話,亦是新界人的心聲。於8月29日,新界多區大雨連連,持續下了數個小時,多處洪水泛濫,發生水浸入屋、汽車沒頂情況。如坪輋李屋村,恍如水世界,有近50人被困,需消防救出;粉嶺布格仔路,一輛價值近60萬元的Type R跑車被洪水浸沒;粉錦公路一段路面亦發生山泥傾瀉,全線需封閉。

8月29日新界水浸、車輛沒頂情況:

+5

當日下午,元朗區有雨量站於一小時內已錄得119毫米雨量,早超黑雨水平,毗鄰的大埔、北區及屯門亦錄得逾60毫米雨量。咆哮洶湧的洪水聲,被困村民的呼救聲,元朗變成澤國。八鄉馬鞍崗一間寵物暫託中心「阿旺屋」受水浸侵襲,消防員到場協助將90隻狗及10隻貓救出並撤離水浸位置。大棠山嘴村在雨水罕有塌牆、新田小磡村大量民居被水淹浸,水深浸過頭頂、警察消防要游水入村救人。

8月26日晚 港島及離島下了不足一小時雨即改發紅雨

不過,天文台遲逾兩小時後,因見雨勢有可能向港九發展,才改發紅雨警告。天文台的決策,與三日前剛好相反,於8月26日當晚,港島及離島區下了不夠一小時大雨即由黃轉紅。新界人看在眼裡感受良多,質疑天文台是厚此薄彼。

天文台定義界限街以南才是香港!
網民
8月下旬的兩個紅雨,被市民批評天文台標準不一。(互聯網)

細看天文台發出暴雨警告的準則,主要根據本港是否「廣泛地區」,已「錄得」或「預料」降雨量達標,而且雨勢是否「可能持續」等三大標準,才決定發出相應的暴雨警告。

本港逾140個雨量站點 實時傳送雨量數據予天文台參考

現時本港共有逾140個氣象站及雨量站,可提供實時雨量數據供天文台參考。港九及離島共計有65個站點,較新界的73個站點為少。惟以地積比率計算,港島區的雨量站密度最高,中西區更榮登榜首,每1.3平方公里有一個站點;相反,北區及元朗的站點密度最低,平均約16平方公里才有一個。

↓↓睇吓你嗰區有幾多雨量站↓↓

+13

港島雨量站密集 增加發出暴雨警告機會

港島區的雨量站較為密集,錄得高雨量的站數機率相對較多,發出暴雨警告的機會相應增加。如每當暴雨成災時,幅員遼闊、佔地777平方公里的新界區即使處處水浸,天文台總是未能及時發出紅雨或黑雨;相反,降雨集中在被視為風險較高及人口密度較高的市區範圍內,天文台發出更高級別暴雨警告的機率較高。

然而,暴雨警告設立至今26年,各區人口比例有巨大轉變。據政府統計處最新資料顯示,新界(不包括離島)的居住人口已超過370萬人,佔總人口一半。過去兩年,元朗及沙田等新市鎮亦按年增加數萬人,相反港島區人口則有所下降。

新市鎮人口增加 但雨量站卻增幅輕微

有市民曾建議,長遠而言必須在新市鎮大量增加雨量站,以根治「重市區、輕新界」的問題。惟翻查文件,過去兩年,天文台只在屯門及西貢大灘各增加一個雨量站,增幅輕微。天文台回覆查詢時指,會不時檢視雨量站的分佈,有需要時會作出調整,包括加設雨量站或加入其他部門的新雨量站數據。

部分雨量站儀器位於學校的天台。(潘安奇攝)

議員認為天文台除看數據外 亦應考慮當區實際情況

立法會議員兼北區區議員劉國勳認為,以現時新界人口佔全港總人數一半來計,新界區的雨量站確實較為稀疏,使收集雨量的數據似乎太過側重港島區,「無論新界幾大雨都好,都好難會紅雨」;「明明返唔到學、返唔到工,但就因為無發黑雨,啲市民要被迫出街,係好危險的。」劉國勳認為,天文台應考慮當區居民的實際情況,以市民安全為首要,發出相應的暴雨警告,而不是發出只作提醒作用的「局部大雨」或「水浸報告」。

「局部大雨」及「水浸報告」認受性低

但天文台方面曾指出,因應暴雨發展迅速及變化極大,及避免對跨區活動的市民造成信息混亂,因此不會因應分區的情況而個別發出暴雨警告。只在未改發紅雨前,發出「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及「局部地區大雨報告」,以提醒當局市民提防水浸風險。但相關報告卻被指欠缺認受性,如前者設立20年,不少市民直指仍不太認識;而後者更不被列入勞工處的《工作守則》內,令打工仔不能得到應有的保障(詳見另稿)。

每次遭逢大雨,均被如猛獸般洪水「趕出」家園的元朗小磡村村民信哥,雖然屢次飽受水浸困擾,但卻未有破壞他的「正能量」。如今,他繼續忙着農務,剷泥播種,開始種植太陽花。對於增加雨量站與否,他未表意見,只認為當局如做好疏導雨水的工作,才是最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