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回顧山竹威力 籲居安思危應對氣候威脅
香港天文台昨發表新一篇天文台網誌,名為《令我們覺醒的『山竹』》,由科學主任蔡振榮及學術主任胡文志撰寫,文章扼要回顧超強颱風山竹吹襲香港時的風力、風暴潮等數據記錄,並比較山竹和其他曾令本港掛起「十號風球」之颱風,網誌結尾更寄語市民,應覺醒大自然的威力和氣候變化的挑戰,必須居安思危作好準備,應對各種極端天氣的威脅。
山竹破壞力數一數二
天文台在網誌中指出,山竹的猛風和破紀錄的風暴潮對本港造成廣泛破壞,根據所掌握資料,至少有458人受傷,另有不少於60000宗的塌樹報告,數目歷來最高,多處有高空墜物及建築物受損,全港有超過40000戶電力供應中斷。暴雨、風暴潮及巨浪亦導致本港低窪及沿岸地區嚴重水浸,多個沿岸設施受損毀,海陸空交通癱瘓,而翌日部分地區的主要道路仍因塌樹或水浸需封閉,公共交通服務未能完全恢復正常。天文台指,在近30年來吹襲本港的風暴之中,山竹的破壞力算是數一數二,而包括山竹在内,香港戰後至今共發出過16次「十號風球」。
回顧山竹的威力,它在9月14日登陸呂宋前的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10分鐘平均)為每小時250公里,是一眾「十號風球」颱風之最。其後山竹橫過呂宋北部,受地形影響,中心風力減弱,進入南海後僅維持超強颱風強度,而在接近香港時已減弱為強颱風。山竹在香港之西南偏南約100公里掠過,是過往「十號風球」中,距離香港最遠的一個。但若果比較香港整體的風力,山竹卻絕不遜色,遠遠拋離近年的約克、韋森特及天鴿。山竹襲港期間,在橫瀾島及長洲錄得的最高60分鐘平均風速,分別為每小時161及157公里,均是該站歷來的第二最高。
在山竹吹襲下,香港的風力較澳門、珠海及台山等地更加強勁。但為甚麼山竹的中心較接近當地,香港的風力卻反而相對較強?天文台就解釋,是跟熱帶氣旋的風力結構有關,在一個發展成熟的颱風中,最大風的地方是貼著風眼附近稱為「眼壁」的環狀強雨帶。山竹橫過呂宋後,其強度在經過陸地時有所減弱。雖然其後山竹的眼壁在橫過南海北部時重組,但對流明顯較橫過呂宋前弱,相反它眼壁外的螺旋雨帶仍然保持強烈對流和十分完整的結構。
山竹環流廣闊風暴潮破記錄
9月16日山竹在香港西南偏南掠過,雷達圖像顯示離山竹的強烈螺旋雨帶在日間橫掃本港,相反接近山竹中心眼壁的對流則顯著較弱。香港長時間位於風暴的右半圓,亦即危險半圓,令香港當日大部分時間受到破壞性的風力吹襲。山竹在橫過南海北部及接近珠江口一帶的時候,眼壁外螺旋雨帶的風力比眼壁的風力更為猛烈,所以香港的風力較澳門、珠海及台山等地更加強勁。
雖然山竹在9月16日早上接近香港時減弱為強颱風,中心最高風力為每小時175公里(10分鐘平均),略低於去年超強颱風天鴿的每小時185公里,但由於山竹環流廣闊,移動迅速,加上其特別風力結構,令香港當日持續受山竹風力最猛及極具破壞力的螺旋雨帶所影響,部分離岸地區的最高10分鐘平均風速超過每小時170公里,正在清水灣測試的自動測風站,更錄得高達每小時191公里的10分鐘平均風速,相信是天文台自1980年代開始,在香港安裝自動氣象站以來的最高紀錄(高地除外)。
至於山竹襲港期間出現嚴重風暴潮,網誌內解釋,風暴在香港之西南偏南近距離掠過,與其相關的猛烈東至東南風把海水推向岸邊及堆高,加上山竹環流廣闊,它的風場推動較廣闊的洋面,繼而進一步推高水位,令水位普遍升高超過兩米,引致沿岸低窪地區出現嚴重水浸。本港多區均錄得破紀錄的風暴潮,其中維多利亞港內的鰂魚涌潮汐站及吐露港內的大埔滘潮汐站的最大風暴潮,均是有儀器記錄以來的最高。
網誌最後在結語指出,在全球氣候變暖下,溫暖的海洋會為未來的風暴提供更多能量,強烈風暴的數目和相關降雨將會增加。全球暖化所引致的海平面上升,亦會提高嚴重風暴潮的頻率和威脅。山竹令兩位筆者覺醒,大自然的威力和氣候變化的挑戰,必須居安思危,作好準備應對熱帶氣旋及極端天氣在未來所帶來更大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