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颱|天文台料路徑存變數 歐洲電腦預報出現「回馬風」襲珠江口

撰文:倪清江
出版:更新:

西北太平洋有廣闊低壓區正發展,天文台今日(19日)表示,其未來數日逐漸發展並移向呂宋以東海域,但隨後路徑存在變數。內地中央氣象台預計未來10天,南海或西北太平洋將有1至2個颱風生成,並可能對中國南部海域帶來風雨影響。

根據天文台總結各個電腦預測模式結果,歸納三個移動路徑可能性,除了向北移向台灣以東海域,另兩個會都會進入海中國海,以後者可能性較大。天文台地球天氣網頁顯示,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最新的預測結果更顯示,該熱帶氣旋可能在移至海南島東南時「回馬槍」,轉向東北移動,在28至29日吹襲香港所在的珠江口一帶。

不過電腦系統預測結果未經科學主任人手調整,所以只可供參考。天文台九天天氣預報也顯示,28日本港吹北至東北風4至5級,尚未有見更大風力預測;科學主任也指出,在秋天,東北季候風與熱帶氣旋會產生微妙的相互作用,令「秋颱」不論在路徑及強度都有較大變數。

▼10月1日 石澳泳灘翻起巨浪 救生員出海救人▼

+20

天文台科學主任在「天氣隨筆」網頁撰文《西北太平洋的廣闊低壓區》,指出在過去一周,南海至菲律賓鄰近海域一帶較為平靜,並沒有熱帶氣旋的發展,但這形勢會在未來數天有所變化,因為在呂宋以東海域已出現一個廣闊低壓區,會在未來數日逐漸發展。

10月18日上午11時的衛星雲圖。(天文台圖片)

位於西北太平洋的廣闊低壓區會在未來數日逐漸發展並移向呂宋以東海域,但隨後路徑存在變數。科學主任指出,各大電腦模式對該廣闊低壓區的發展位置、隨後路徑及移動速度存有分歧,現時預測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情境:

現時位於西北太平洋的廣闊低壓區隨後路徑的不同情境,三條線有粗有幼,未知是否有暗示。(天文台圖片)

情境一:有部分電腦模式預測低壓系統會向偏西方向移動,在下周中後期橫過南海中部。同時,東北季候風亦會影響華南地區。當來自低壓系統較暖濕的東南風遇上較涼的東北季候風,華南沿岸會出現雲量較多及有雨的天氣,而這個現象稱為「奎明效應」(Accompanied effect,又稱共伴效應、共同效應)。

情境二:另一部分的電腦模式預料該低壓系統移動較慢,在靠近呂宋鄰近海域後會跟隨高空西風槽的引導轉以偏北方向移動,屆時華南沿岸會繼續受乾燥的東北季候風影響,晴朗及乾燥天氣會持續。

情境三:亦有個別模式預料低壓系統會採取接近華南沿岸的路徑,該區天氣會轉為不穩定,風勢亦會增強。

不同電腦模式預測的地面天氣圖。(天文台圖片)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10月19日的預測▼

+6

「風」回路轉 歐洲預報顯示「回馬槍」襲珠江口

天文台在地球天氣網頁展示三個電腦預測結果。其中屬傳統電腦模式的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最新預測,比昨日有明顯修訂,不再是橫過南海中部,而是預測會採取「風」回路轉移動路徑,較接近廣東沿岸。

ECMWF預測該熱帶氣旋會在24日掠過菲律賓呂宋島中部,進入南海中部,後朝西北方向趨向海南島方向並持續增強。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10月19日出現「回馬風」預測▼

+4

ECMWF預測該熱帶氣旋會在27日在海南島東南方急轉彎,「回馬槍」反向東北方向移動,逼近珠江口,在29日在本港一帶登陸,其時至少為颱風級。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10月19日出現「回馬風」預測▼

+7

▼人工智能天氣預測模式「伏羲」10月19日的預測▼

+7

AI「伏羲」預測一路向西襲海南島

AI人工智能天氣預測模式「伏羲」維持移向海南島的預測,前半部與ECMWF的結果相若,會進入南海北部,不過後半則料其維持向西北走,吹襲海南島並登陸,不會成為「回馬風」襲擊珠江口,但本港風力也會有所增加。

台灣中央氣象署的預測結果與「伏羲」也相似,料25至26日本港風力較大。

▼台灣中央氣象署10月19日的預測▼

+2

▼人工智能天氣預測模式「盤古」10月19日的預測▼

+5

AI「盤古」料不入南海 向北吹襲日本

AI人工智能天氣預測模式「盤古」的預測屬情境二,預料該低壓系統移動較慢,在靠近呂宋鄰近海域後會跟隨高空西風槽的引導轉以偏北方向移動,料會吹襲日本沖繩,後進入東海。

▼人工智能天氣預測模式「盤古」10月19日預測襲日本▼

「秋颱」路徑及強度都有較大變數

天文台科學主任在文章特別指出,在秋天,東北季候風與熱帶氣旋會產生微妙的相互作用,令「秋颱」不論在路徑及強度都有較大變數。天文台會密切監察東北季候風與廣闊低壓區的發展,以及它們對本港天氣的影響。

▼9月5日超強颱風摩羯襲港 康文署封石澳泳灘▼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