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天文台料今年仍將有3至5個影響香港 留意下周中低壓槽變化
天文台今年3月曾預測年內有5至8個熱帶氣旋進入香港500公里範圍內,不過今年首7個月只有2個影響香港。不過天文台綜合考慮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發展情況及其影響、世界各大預報中心最新的預測,最新預測未來四個月仍有3至5個熱帶氣旋進入香港500公里範圍內。
天文台指出,8月至今更未見風暴蹤跡,形容本港風季猶如迎來了「中場休息」,過去紀錄曾有四年8月「冇風」。天文台料踏入9月北方的大陸氣流或季候風間中會南下,與潮濕溫暖的越赤道氣流於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匯聚,各大電腦模式普遍預測一道廣闊低壓槽會在下周中後期影響西北太平洋至南海中北部,會否有熱帶氣旋生成仍然存在頗大變數,天文台會繼續密切監測。
新學年將於下周展開,天文台預料下周初廣東地區風勢微弱,天氣酷熱,但高溫亦會觸發驟雨。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生成熱帶氣旋比正常少一半 南海暫維持0個
天文台在《天氣隨筆》表示題為「中場休息的風季」文章,指今年1月至7月只有5個熱帶氣旋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生成,較長期平均約10個少一半;其中只有兩個影響香港,分別是5月底至6月初的熱帶風暴馬力斯,以及7月中的強烈熱帶風暴派比安。
甚至截至今日(29日),8月西北太平洋有6個熱帶氣旋生成,並為日本帶來連場風暴,但南海仍沒有出現熱帶氣旋,本港風季猶如迎來了「中場休息」。
熱帶西太平洋地區下沉氣流偏強、西南氣流偏弱 不利熱帶氣旋形成
天文台回顧今年「上半場」,指跨越赤道氣流所產生的西南風會與副熱帶高壓脊南側的偏東風形成熱帶輻合帶,在適合的大氣條件下熱帶氣旋可以在熱帶輻合帶內生成,然而今年1月至7月只有5個熱帶氣旋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生成,較長期平均少約5個。
熱帶氣旋偏少的主因是今年6至7月在偏大偏強的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影響下,熱帶西太平洋地區出現偏強下沉氣流,不利對流發展及熱帶氣旋生成。同時,由於跨赤道的西南氣流亦較正常偏弱,降低了西北太平洋的水汽輸送和輻合效應,亦是不利熱帶氣旋形成的因素。
厄爾尼諾衰減年份均熱帶氣旋數量偏少
天文台又指,這樣大氣環流配置可能與厄爾尼諾的衰減有關,一些文獻指出在厄爾尼諾衰減的年份,春夏季節西北太平洋地區通常會出現一個反氣旋異常,這種情況不利於熱帶氣旋的生成。根據過去的歷史統計資料,在厄爾尼諾衰減的年份,1月至7月的平均熱帶氣旋數量約為5至6個,明顯少於長期平均的9至10個。
日本以南海域被廣闊低壓區所取代 南海第五次8月「無風」
到今年「中場休息」,天文台稱8月大部分時間西北太平洋上副熱帶高壓脊的位置較正常偏東,同時日本以南海域則被廣闊低壓區所取代,因此熱帶氣旋的生成位置會較正常偏東及偏北,引導氣流亦有利在西北太平洋上形成的風暴移向日本一帶。
此外,由於8月南海一帶大部分時間受反氣旋流場所主導,抑制強對流天氣發展,不利熱帶氣旋在南海生成。根據過去統計資料,僅1985年、1988年、1989年及2014年的8月曾出現南海「無風」的類似情況。
天文台:個別風季可持續到11月或更晚
至於對「下半場」展望,天文台稱一般香港風季是5月至10月,個別風季可持續到11月或更晚,不過即使在厄爾尼諾衰減的年份,1月至7月的熱帶氣旋數量通常顯著減少,也不意味著全年的數量必然較正常數目少許多。
綜合考慮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發展情況及其影響、世界各大預報中心最新的預測,天文台最新評估今年餘下時間仍然可能有3至5個熱帶氣旋進入香港500公里範圍內。
▼7月20日 一號風球前泳客在石澳泳灘玩水▼
廣闊低壓槽下周中後期影響西北太平洋至南海中北部
至於9月初天氣,天文台料踏入9月北方的大陸氣流或季候風間中會南下,與潮濕溫暖的越赤道氣流於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匯聚。天文台表示,各大電腦模式普遍預測一道廣闊低壓槽會在下周中後期影響西北太平洋至南海中北部,但對隨後演變仍未有共識,總的來說,一道廣闊低壓槽會帶來不穩定天氣,該區會否有熱帶氣旋生成仍然存在頗大變數,天文台會繼續密切監測。
歐洲電腦模式預測,下周後期西北太平洋至南海中北部會否有熱帶氣旋生成仍然存在頗大變數,香港一帶機率只有10%至20%,台灣東西兩邊海域的機率則有20%至30%,而琉球群島以南有區域的機率則達40%至50%,料會形成一個較強熱帶氣旋吹襲日本南部;日本電腦模式顯示,預測下周五會有一個較弱的熱帶氣旋在南海移向海南島,但天文台所使用的人工智能電腦模式「盤古」則料「飏平浪靜」。
新學年下周二(9月2日)展開,天文台預料下周初廣東地區風勢微弱,天氣酷熱,但高溫亦會觸發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