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2年內地高校社會捐贈收入TOP10揭榜 清華152億元登頂
11月29日,武漢大學1987級計算機系校友、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向母校捐贈13億元,刷新了武漢大學建校以來單筆最大捐贈額,也是全國高校收到的最大一筆校友個人現金捐贈。消息一出迅速沖上熱搜,讓不少網友直呼「鈔」能力。
辦好一所大學,社會資金是「源頭活水」,也是綜合實力和社會聲譽的重要體現。從2018年-2022年這五年的捐贈收入統計來看,頭部高校你追我趕,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名列全國前三。廣東高校表現同樣亮眼,知名校友慷慨解囊,單筆大額捐贈頻現,中山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9所高校躋身全國前50名,獲捐超47億元。
超22所高校獲捐超5億元
為了規範管理社會捐贈,自1994年起,國內成立了第一家高校教育基金會——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經過近30年的發展,全國已有超過700家高校基金會,究竟哪些高校獲捐金額最多、校友最為慷慨豪氣呢?
羊城晚報記者根據基金會中心網(CFC)披露的數據,統計整理了2018年-2022年中國多家高校教育發展基金會獲得的捐贈收入。從榜單上看,清華大學可謂一騎絕塵,其基金會在2018年-2022年共收到了152.91億元的捐贈總額,也是全國唯一一家突破百億元大關的高校。浙江大學和北京大學分別位列第二名、第三名,捐贈收入分別為49.31億元和47.01億元,但與第一名仍有超100億元的距離。
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則雙雙邁進了20億元俱樂部,5年累計捐贈收入分別為27.58億元和22.91億元。其次是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和復旦大學,獲捐金額均達到10億元以上。余下的還有13所高校5年來捐贈收入在5億元至9億元區間。
以榜單前50名為例,這些高校整體分布於全國18個省份地區。其中,北京共有10所高校入圍,獲捐金額超250億元,占全部50所高校捐贈總額的近一半。除了入圍前五的清華、北大和北師大,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知名高校也獲得了較多社會捐贈。
另外,上海6所高校入圍,獲得超57億元捐贈,除了上海交大、復旦以外,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大學位列其中。浙江雖然只有2所高校入圍,但捐贈收入超過了51億元,「吸金」主力多集中在浙江大學,另一所寧波大學的捐贈收入僅為浙大的5%左右。
廣東高校入圍數量則緊跟北京,排名第二,9所高校獲捐超47億元。其中,中山大學躋身榜單前十名,華南師範大學進入前15名,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均邁進前30名。
匿名捐贈「神秘人」增多
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國內「億元級」甚至「10億元級」高額單筆捐贈不時湧現。
2018年,百度創始人、1987級信息管理系校友李彥宏向北京大學捐贈6.6億元(含部分等值資產),聯合成立「北大百度基金」,用於人工智能和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和探索,成為北大120周年校慶收到的最大單筆捐贈。
2022年,河南農業大學校友、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向母校捐贈10億元。同年,科沃斯創始人錢東奇宣布向南京大學捐贈4億元,他的另一層身份是該校物理系1981級校友。
2023年同樣火熱。4月,天佑德酒董事長、北大1983級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校友李銀會宣布,向北大捐出市值1億元公司股票,計劃在5年內分5次捐贈。10月,華熙生物董事長兼總經理趙燕向山東大學捐贈其所持有的部分股票,占總股本的1%,對應總市值超4億元。
從1997年開始,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先後向武漢大學捐贈設立獎學金、基金等,總額超1億元。今年11月,他又再次豪捐13億元,用來支持數理化文史哲六大學科基礎研究、支持計算機領域科技創新、支持大學生培養。
據不完全統計,從高校培養出來的企業家校友成為了捐贈主力軍。《2022中國高校基金會大額捐贈觀察報告》顯示,近年國內高校基金會接收的254筆不少於1000萬元大額捐贈當中,八成由企業和企業家捐贈,由上市公司或其負責人出資的情況更是逐年增加。
除了校友實名捐款,匿名捐贈的「神秘人」也在增多。今年1月,武漢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收到一筆7800萬元的款項,為生命科學學院老校友匿名捐贈。7月3日,中南大學官網發布消息稱,一校友向母校捐贈6億元,這是中南大學迄今為止接受的最大一筆捐贈。該校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捐贈人較為低調,要求匿名捐贈」。
在校友慷慨解囊的同時,「錢用到哪裏了」也備受關註。從多所高校基金會年度工作報告和審計報告可得知,捐贈支出項目以獎助學金發放、校園基礎設施建設居多,部分則用於社會慈善公益和文化建設。另外,部分高校基金會按照校友意願,把「真金白銀」重點瞄準了人才培養、學科建設與前沿科研,比如人工智能、計算機、量子科學、生命科學等熱門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現金捐贈和設備投入,股權捐贈成了新趨勢。不同於傳統的捐錢捐物,股權可以產生股息和紅利增值,受贈方處置比較靈活。
廣東高校「生日禮包」亮點多
據悉,捐贈收入前50名的中國高校中,46所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包括廣東的中大(2018年-2022年獲捐贈超13億元,下同)、華師(超9億元)、暨大(超5億元)、華工(超3億元)、南科大(超3億元)和華農(超2億元);其余4所為非「雙一流」,分別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大學、山東科技大學和汕頭大學,當中有3所均位於廣東。
一方面,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投資創業熱土,廣東GDP連續34年位居全國首位,孕育了眾多優秀企業,各方面人才濟濟、棟梁輩出,他們樂於通過慈善捐贈反哺母校。另一方面,廣東毗鄰港澳,承載了眾多華僑華人和港澳鄉親的牽掛之情,希望通過社會捐贈發力發熱。
去年7月,作為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無線電專業1977級校友、TCL科技創始人李東生在母校組建70周年暨建校105年校慶之際,再次捐贈4000萬元,目前累計捐贈超1.4億元。今年7月,上海概倫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1975級物理系校友劉誌宏,1982級物理系校友馬誌堅分別向華工捐贈178萬股、36萬股概倫電子股票,設立教育基金,用於支持微電子學院、集成電路學院的建設發展。
9月,在深圳大學40周年校慶捐贈簽約儀式上,一位年輕小夥成了「紅人」。本科畢業剛一年的張宇峰,以個人名義向母校捐贈5000萬元,被網友評價為「年紀輕輕就實現了財富自由」,只因對剛畢業的大多數同學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暨南大學至今培養了世界五大洲170多個國家和港澳台地區各類人才40余萬人。在今年11月的117周年校慶上,校董、校友累計捐贈超1.4億元:其中,東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賴寧昌、廣東凱信榮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智榮分別捐贈2000萬元,香港維港教育集團、暨大港澳子弟學校捐贈1500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亞洲飛人」蘇炳添向暨南大學基金會捐贈100萬元支票,用於推動設立「暨南大學983高水平運動員培養基金」,該消息迅速刷屏朋友圈。取名「983」的深意,即蘇炳添在東京奧運會上跑出9.83秒的成績,刷新了亞洲紀錄。總體來講,廣東高校收到的捐贈「大禮包」稱得上是「吸金又吸睛」,不僅大額捐贈頻現,捐贈主體與捐贈用途也日趨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