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多名遊客被「不明魚類」咬傷 家長:兒子問是否有人在割他腿
廣西北海的僑港浴場周三(16日)出現多名遊客下海時被不明魚類咬傷的事件,部分傷者被咬得血流如注,事後當地暫停一切涉水活動,當局正徹查原因。事件引起輿論關注,傷者憶述過程時仍心有餘悸,有家長表示孩子的腿部被咬傷,出事水域較淺;也有網民分享以往潛水被咬的經歷,「很痛,傷口很深」。有專家表示,咬傷遊客的魚類像某些底棲類肉食性的魚類,推斷應是鰻鱺類的魚類,比如海鱔、海鰻等。
現場畫面顯示,多名遊客腿部或腳部被咬,鮮血淋淋且齒痕清晰可見,狀況恐怖。海邊廣播不斷提醒海裏突發不明物種傷人事件,為安全起見,所有遊客立即上岸。周四(17日),僑港小鎮發布通告稱,遊客是被不明魚類咬傷,具體原因正在全力調查中。為確保遊客人身安全,僑港浴場的一切涉水活動暫停。
相關新聞:駭人!多名遊客遭「不明魚類」咬傷流血 北海僑港急停涉水活動(點圖放大閱覽)
來自湖南長沙的陳女士近日與家人一行四人到北海旅遊,周三傍晚,其11歲的兒子在僑港浴場的淺灘處被不明魚類咬傷,在腿部留有兩處傷口,一處在膝蓋位置,一處在大腿內側,均有明顯的傷口和血跡,需由擔架送上救護車。
陳女士稱,兒子所在的水域較淺,水位僅到小腿,當她發現異常時,兒子腿上的皮已經被咬破,全程僅10秒左右,「他覺得下面軟乎乎的,以為是人,還說是不是別人拿東西割他的腿」。而上救護車後,她才發現遭殃的不止他們一家,當時車上已經擠滿七八名受傷的遊客,都是被咬傷。
最後情況危急下,家人選擇另行叫車,把孩子送往北海市人民醫院銀灘分院。之後,醫生為陳女士的兒子清洗了傷口,縫針、包紮,還打了破傷風針,到了晚上10時許才完成一系列治療。陳女士透露,在醫院治療的傷者有老有幼,有個男孩子可能只比他兒子大一點,「縫了好多針」。
有關部門擬在浴場搜捕該不明魚類,受相關部門委託參與此事調查的北部灣大學教授級高工白麗蓉表示,北部灣海域咬人的魚類比較多,包括鯊魚、梭子魚等,但海水浴場出現魚類咬人的現像比較少見,通過對傷者情況了解,咬人的不明魚類基本無毒性。但她指出,由於未拍到現場咬人魚類照片,目前對於該魚類別調查進展緩慢,只能通過已有資料如傷口圖片等先進行研究。而僑港海灘救援點工作人員初步判斷,咬傷遊客的魚是偶然到該片區域。
另一方面,今次事件亦勾起網民薏仁回憶,其持有潛水證,有四五年的潛水經驗,但就在幾天前,她在馬爾代夫浮潛時,被一種名為「扳機魚」的魨類魚咬傷腿部,這也是她第一次被咬傷。
她透露,當時她所處的位置也不深,大概一到兩米左右,結果當看到扳機魚朝她游來時,已經來不及上水。據她描述,該扳機魚滿口都是非常尖的牙,方向瞄准快速游來,先是要咬她屁股,然後她轉身時可能踢到牠,猝不及防,腿上就被咬了一口,即使已穿了浮潛襪,傷口仍非常深,有幾毫米。
扳機魚是一種領地觀非常強的魚類,她猜測,可能當時那片區域有扳機魚產下的小魚仔,所以她才被攻擊,也有可能是該扳機魚處在發情期,故主動攻擊人。
寧波海洋研究院工程師方增冰則分析,根據現場影片和傷口情況來看,咬傷遊客的魚類像某些底棲類肉食性的魚類,牠們主要在岩礁、礫石底質為主的海域生活,領地意識很強,可能被人類活動影響到生活,所以具有一定攻擊性。從傷口形狀來看,這一生物牙齒鋒利,會造成大面積的創傷。
他判斷,咬傷遊客的海洋生物是鰻鱺類的魚類,比如海鱔、海鰻,也有可能是鱗魨類、東方魨類的魚類。
方增冰又指,中國近海的大部分地點是比較安全的,但還是有一些生物是帶有毒性的,如海蛇、蓑鲉(俗稱獅子魚)、褐籃子魚(俗稱泥猛魚)、芋螺(又稱雞心螺)等等,牠們都具有一定的攻擊性,如果人類觸碰或是侵擾它的領地就會發起攻擊。對此,他建議去海邊遊玩時要注意潮汐的變化,漲潮的時候需要盡快返回安全地點,同時也盡量避免去陌生海域、海底等情況不熟悉的地方。
一旦被海洋生物咬傷或蜇傷,如常見的被水母蜇傷,方增冰呼籲千萬不要用淡水或酒精清洗擦拭,以免刺激刺絲囊進一步釋放毒素,加重傷情,而是應迅速用乾毛巾或衣服沿著一個方向擦拭。若傷口面較大,或被腐敗的蝦、蟹類劃傷,就要及時就醫,並說明受傷海域和原因,因海水中有些細菌毒性較強的,如海洋弧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