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車企鋒頭正健:「中國製造」跨國追、消費者捧
為期10天的上海車展18日開幕,這是中國在疫情解封後迎來的首場國際頂級車展,包括BMW、Benz、Bentley、Lincoln等國際豪車品牌,全都積極搶攻中國市場。總計144款展出車型,超過半數的76款都是新能源車,連還沒有電動車產品的Nissan,都帶著電動概念車來參展,顯見中國新能源車市競爭之激烈。
然而,不讓國際品牌進佔內地市場的野心專美於前,國產電動車的崛起也成為今屆上海車展的醒目亮點,中國消費者開始追捧「中國製造」,讓外企車商前首席執行官發出感嘆,「中國公司如今擁有最熱門的新能源車,外國汽車製造商現在沒有同樣的光環」。
中國當前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本土企業擊敗跨國公司是進行式,不僅中國買家以及中國汽車製造商接受電動汽車的速度遠超所有人預期,中國車企的崛起代表中國在電動車領域佔據主導地位的變化更引人側目。
放眼在電動車領域,中國已製造、銷售(包括在海外市場)世界上的大部分電動車,並且在電動車方面的專長覆蓋整個價值鏈:製造幾乎所有電動車的電動機,提煉用於鋰電池的大部分化學品,甚至在開發有望成為下一代技術的鈉電池方面,中國也處於領先地位。
就讓數字說話,去年在華銷售的電動車中,超過80%是國內車企生產。去年秋天,它們每月銷售的燃油車和電動車的銷量也超越了跨國車企。
在車展期間,西媒引述諮詢公司艾睿鉑上海辦事處的董事總經理戴加輝(Stephen W. Dyer)的看法,認為「由於中國車企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在電動車領域,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可能將持續下降」。
回顧中國與跨國車企的競爭史,除了2018年進入中國市場的tesla等個別例外,中國政府一直強迫外國公司透過與中國車企建立合資企業在華運營。過去40年,跨國公司培養了整整一代中國汽車工程師,他們中的許多人現在為與跨國公司競爭激烈的國內企業工作。
據統計資料,隨著燃油車銷量的暴跌和電動車銷量的飆升,外國車企在華合資企業的銷量大幅下降。電動車去年幾乎佔了中國市場的四分之一,預計到今年年底佔比將超過三分之一,而在美國市場,電動車的佔比卻不到6%。單就2022年第四季,中國本土車企的市場份額即從一年前的47%上升到了52%,這主要歸功於電動車銷量的大幅增長。
面對優勢失去,包括Volkswagen和GM在內的跨國公司也戮力推出外觀與它們的燃油車型相似的電動車,希望實現逐步過渡。但中國消費者們顯然青睞更炫酷的電動車外觀和內飾。
例如西媒採訪了保時捷愛好者曹先生,即獲得了直白的評價:跨國車企的大多數設計乏味、沉悶;它們遠遠落在後面,無論是美國的還是德國的,它們看起來甚至不屬於這個時代。
此外,東風壓倒西風的趨勢,就連在上海車展這樣的展覽會上選擇展位的策略也發生了變化。直到最近幾年,中國車企都爭先恐後地把自己的展位選在靠近梅賽德斯-奔馳等跨國品牌旁邊,指望湧向跨國品牌的中國購車者們可能在看外國車的同時注意到本土品牌。
但現在,是其他公司想把展位安排在中國電動汽車品牌的附近,克萊斯勒中國業務前首席執行官羅威(Bill Russo)如此說道,「大家想離它們更近一些——這些中國公司擁有最熱門的新能源車」;「外國汽車製造商現在沒有同樣的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