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災|衛星圖像:長江正值汛期卻缺水 洞庭湖鄱陽湖水位持續萎縮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昨日(23日),中央氣象台連續第12天發布高溫紅色預警,多個省市的氣溫達40℃以上。
在持續高溫的影響下,南方多地出現重度氣象乾旱,長江、鄱陽湖、洞庭湖等河流湖泊水位持續萎縮,湖底外露乾涸。

長江武漢段

長江武漢段水位一度創下有水文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最低。截至8月13日下午6時,長江漢口站水位僅為17.55米。自16日12時起調度三峽等水庫群向長江中下游補水,目前長江武漢段水位下降趨勢明顯放緩。

每年的6月至8月,一般都是中國的主汛期,今年長江流域正值汛期卻出現乾旱、缺水。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陳濤介紹,此現象與今年7至8月的高溫少雨模式「超長待機」有關。

他介紹,今年副熱帶高壓強度明顯偏強,且長時間控制四川盆地至江漢、江南、江淮等地區。在其控制之下,上述地區多盛行下沉氣流,導致地面增溫,且天空不易形成雲,令太陽輻射更易到達地面,高溫頻發且強度較強。今年副熱帶高壓強度偏強,使長江全流域持續高溫少雨,流域內主要河湖來水明顯偏少,水位顯著偏低,從而出現明顯乾旱的情況。

他提到,未來10天,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強度會逐步南落、範圍逐步減小,南方地區的高溫天氣將趨於緩解的狀態。

鄱陽湖

8月6日,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代表站星子站水位已退至11.99米,創下1951年有記錄以來最早進入枯水期的紀錄。《江西日報》報道,8月6日、19日,鄱陽湖星子站水位相繼跌破12米、10米,進入枯水期、低枯水期,並朝着極枯水位持續下跌。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監測數據顯示,鄱陽湖近一個月水體面積減少約66%。數據顯示,湖體面積從今年4月近4000平方公里,「縮水」至不足600平方公里。

截至8月22日上午8時,鄱陽湖通江水體面積僅為575平方公里,大片濕地裸露成大草原,濕地功能持續退化,沈水植物大量死亡,魚類棲息地、繁育場大幅縮減,越冬候鳥食物堪憂,江豚擱淺風險劇增。

去年7月14日和今年8月8日,吉林一號寬幅01A星拍攝了江西上饒鄱陽湖梅樹嶺附近的衛星影像,可見今年8月的鄱陽湖水位,較去年同期湖體面積明顯縮水,水面顏色也從藍綠色變成淡黃色。

「高分一號」衛星分別於2020年8月16日和2022年8月21日拍攝衛星圖像,鄱陽湖如今灘塗裸露。

洞庭湖

受干旱少雨、高溫天氣影響,湖南省境內的洞庭湖水體面積,今年7月以來一直呈減少趨勢。低於枯水位時間比多年平均提前了80多天,為1971年以來最早。

岳陽市水文局消息,8月23日凌晨5時,洞庭湖標誌性水文站城陵磯站水位跌破23米大關,為22.99米。上午8時,水位降至22.96米,較歷年同期均值水位偏低6.44米,為近30年來8月份歷史最低水位,且水位還在呈下降趨勢。

風雲氣象衛星監測顯示,8月21日洞庭湖水體面積約為546平方公里,與近10年同期平均值相比減小約62%,為近10年最小值。與7月1日水體面積相比,減少約67%。

湖南省水利廳洞庭湖水利事務中心副主任向朝暉介紹,洞庭湖的水主要來自湘、資、沅、澧「四水」(湘江、資江、沅江、澧水),以及長江的松滋、太平、藕池「三口」。今年7月以來,受副熱帶高壓影響,降雨偏小、氣溫偏高,導致來水大大減少。由於河湖水位下降,不少河流出現斷流,令洞庭湖水位特別低。

根據吉林一號衛星於2021年8月和2022年8月拍攝的洞庭湖,可發現今年8月的洞庭湖水位,較去年同期明顯偏低,露出更大面積的湖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