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都會怕熱怕凍? 高溫天氣下吸血慾望降低 40℃基本不能存活
全球各國都受到熱浪侵襲,幾乎每日都有35℃或以上的高溫。除了人類減少外出,就連往年活躍於夏季的蚊蟲都消失無蹤。
專家介紹,蚊一樣會怕熱怕凍,若天氣超過35℃,蚊的活動能力就會大大減弱,吸血的慾望也會大大降低。
傳染病防制所金彬彬醫師介紹,每年4月到11月,杭州市疾控中心每個月都會監測蚊蟲密度,而今年7月的蚊密度低於6月。
以誘蚊燈法監測為例,7月份的監測密度大概是3.82隻/(燈·夜),上個月的密度大概是4.72隻/(燈·夜),本月的蚊密度比上個月下降約30%。與去年同期相比,蚊密度大概下降30%至40%。
據介紹,蚊生存的最適溫度為25℃至30℃,超過35℃活動能力就大大減弱,40℃基本不能生存。此外,濕度對蚊的存活影響很大,一般合適的相對濕度為60%至80%,若濕度低於40%,蚊的活力就會變差。
金彬彬表示,蚊的生活周期分為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時期,前三個時期都是在積水內。由於今年7月的室外氣溫高,導致地面小積水溫度高,水分蒸發快,令蚊蟲無法完成一個生長周期;而室外溫度基本在35℃以上,地面溫度更高,蚊蟲的活力亦大大降低,繼而導致尋找宿主吸血的慾望也降低。
對於蚊蟲數量變少,金彬彬指出,其實是市民被叮咬次數減少,所以主觀上感覺蚊的數量減少了。受高溫影響,部分蚊蟲或因高溫死亡,或因為活力降低選擇在陰涼處棲息,待氣候適宜時,就會外出尋找宿主叮咬、繁殖,完成生命周期。
據悉,夏末初秋的蚊蟲最多的時節。對於9月後天氣轉涼,蟄伏的蚊蟲會否再次活躍,迎來蚊蟲叮咬的高峰期,金彬彬解釋,若蚊蟲不吸血,壽命約30天,吸血後能存活30至60天,最長兩個月,「按照目前這樣的高溫環境,到了9月高峰期的時候,理論上來說可能蚊密度會比往年少一點,但是實際蚊密度還是要根據監測的結果」。
金彬彬介紹,蚊蟲會不斷適應進化,長期使用某一種殺蟲劑,會令蚊蟲產生抗藥性,建議市民可輪換使用不同的殺蟲劑,滅蚊的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