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識深事|年過半百再尋另一半 有人要求能生育 有人仍嚮往愛情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內地一直處於男多女少的狀態,年輕一代更會遲婚甚至成為不婚主義者,不少家長都會「皇帝唔急太監急」,希望為子女覓得良緣。
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位於福田區蓮花山公園相親角常有中老年人到訪,他們大多都是為子女而來,但當中有些人是為自己而來。

《南方都市報》報道,蓮花山公園相親角按照年齡和性別,將徵婚信息分成幾大不同的區域,最少的是「中老年女士」和「中老年男士」。人過中年再尋找另一半,大多數人是因為離異,還有部分人因為喪偶。相比年輕人追求愛情,中老年人只想找個老伴互相照顧。

有著不同人生閱歷的中老年人,都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擇偶標準。在徵婚信息表擇偶標準一欄中,以身體健康、心地善良、有責任心等出現的頻率最高,學歷相符、三觀契合、精神層面等同樣是中老年人看重的標準。

蓮花山公園相親角中「中老年女士」區域。(微博@Solstice_黃色的yellow)

以徵婚者黃磊(化名)為例,生於1942年的他可能是相親角目前年齡最大的徵婚者。36年前,他離婚後到深圳做開荒牛,多年來曾經有1、2個伴侶,但基本都處於獨居狀態。

黃磊認為,自己並非生活上的孤獨,而是精神上的孤獨。對他而言,找伴侶更多是希望有個親密的人可以交流,「之前見過一個相親對象,我問她奧巴馬是誰她也不知道,我接受不了這樣的伴侶。(一些對象)基本都只會聊蘿蔔白菜土豆,大家不在一個頻道」。

另一名徵婚者李雨(化名)對伴侶的各項標準相對嚴苛。生於1958年的李雨從小學習聲樂、芭蕾,高校畢業後在藝術學校教學,後來調入深圳某事業單位工作。她平時注重保養,樣貌比實際年齡年輕,因此她對另一半的形像要求很高,且最好有大學學歷,「兩個人的認知要在一個高度、三觀在一個點上,這樣磨合就不會產生很多問題」。

相比起精神層面,年近60歲的朱暉(化名)徵婚信息表更為直接,只寫有「可生育」三個字。朱暉介紹,自己是退伍軍人,和前妻離婚20多年,雙方育有一女兒,但自從女兒上大學後就未有聯繫。他的宗族觀念很強,更直言「我人生唯一的意義就是有個孩子,如果沒有孩子,一個人死了就是死了,有了孩子,總會有人紀念他」。

徵婚者都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擇偶標準。(微博@李浩然Max)

在相親角中,活躍在藝術領域的黃磊仍然嚮往愛情,「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把年齡談愛情很可笑,但其實人有思想,年齡再大也可以擁有愛情」。同樣相信婚姻中存在愛情的還有李雨,她除了想另一半可在生活方面幫扶,更希望雙方可達到「體貼入微」的程度,但她知道需要一個過程,「兩個人相處肯定是從伴兒先做起,然後慢慢逐漸轉變為親人、轉變為愛」。

不過,生於1966年的林玲(化名)並不相信愛情,更直言「年輕人都不相信愛情了,我們還相信啥?」。在她眼中,婚姻是一種「價值的交換」,物質上的條件就像是男性在未來會對女性負責的承諾和約束,「我不想當免費保姆」,更認為女方出嫁時男方需要給聘禮,「男方如果沒出這個彩禮,他的結婚成本很低的話,離婚的成本就會很低」。

除了在相親角貼上征婚信息,李雨還是不少婚戀網站上的會員。不過,付費的婚戀網站並不比免費的相親角更有用。李雨深知,自己要找到合適的另一半很難,更認為市面上為中老年人尋找另一半的服務太少,期待有機構舉辦高中低端的見面會,讓自己更有機會遇到符合要求的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