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兩名川震孤兒滿18歲 成都震中孤兒院「安康家園」功成身退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672名孩子被轉去雙流安康家園,13年來,震中孤兒在安康家園成長,370名「安康孩子」考上了大學,3人考上了碩士生,兩人在讀博士生。
張明皓和馬永傑曾經是安康家園年紀最小的兩個孩子,今年,他們將滿18歲,已經高中畢業。他們的離開,意味著存在13年之久的安康家園完成歷史使命。
四川汶川大地震過去13年,據《封面新聞》,當年兩個被收留、年紀最小的孩子將滿18歲,成都市雙流區安康家園要功成身退了。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很多兒童的父母不幸遇難,成為震中孤兒。712名孩子被分批轉移到山東日照安康家園、北京私立樹人瑞貝學校以及四川雙流棠湖中學學習生活,當時最大的孩子19歲,最小的不滿4歲;2009年8月26日,部分孩子轉回雙流安康家園,從此,672名「安康孩子」的命運在這裡生活。13年來,孩子們慢慢長大,陸續離開安康家園。
今年,將滿18歲的張明皓和馬永傑已經高中畢業,意味著他們就要離開安康家園,回到家鄉阿壩州松潘縣。
在家園裡,園長胡源忠教孩子們習武。「安康媽媽」也在想盡辦法走進孩子們的內心,李書曼陪5歲的孤兒睡了一年多,李金鳳學習QQ聊天,方便與孩子們交流。
安康媽媽李書曼晚上必需住在家園照料孩子,沒辦法照顧自己的兒子。她不能像胡源忠一樣,把已上高中的兒子帶過來一起住。於是,她與家人商量,兒子讀高中時,把學校從當時的雙流縣城換到了華陽鎮,她請母親照顧兒子的生活。
過半「安康孩子」考上了大學 兩人在讀博士生
當年,為了在最適宜的地段建設安康家園,方便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雙流縣人民政府與一家已取得商住用地的房地產公司協商後,將黃金地塊無償劃撥給安康家園,建起了新棠湖小學和安康家園。前來考察的時任全國婦聯副主席宋秀岩動情地說,「你們把黃金地段給了孩子們,孩子們將來一定會還給雙流一個黃金的明天。」
13年來,「安康孩子」視雙流為第二故鄉,也在努力讓自己發光。 2013年,4·20蘆山強烈地震發生後,孩子們走上街頭,為災區募捐;他們來到雙流籍田鎮紅陽村,幫助缺少勞動力的家庭收割菜籽;他們在雙流白河濕地公園俯下身子,撿拾垃圾,讓公園更美。
13年間,至少有5位「安康媽媽」接力照顧過張明皓和馬永傑;13年來,370名「安康孩子」考上了大學,另有3人考上了碩士生,兩人在讀博士生。長大的孩子,有的成了公務員、警察、教師、邊防戰士、茶樓老闆、建築工人等,在社會不同的領域發光。
公共管理專家:安康家園模式有借鑑意義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袁芮認為,突發災難事故發生後,及時對困境兒童實行集中供養、代養很有必要。
她表示,安康家園的救助模式對於類似災難性事故特定群體的救助具有借鑑意義。同時,她鼓勵在這個基礎之上,接入專業的社工力量,為其服務提供更專業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