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手術機器人頻面世 上海外科手術實現切口僅3.5厘米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在醫療領域,機器人在外科手術中的運用為舉世關注的創新點,據中新網周三(16日)報道,高水平國產手術機器人近期不斷面世,包括單孔手術機器人、腔內介入手術機器人等,其中前者的手術切口不到4厘米。

據報道,一些西方國家此前投入大量資金研發腔內介入手術機器人,惟未見實質進展。而上海長海醫院血管外科主任陸清聲教授成功研發通用型介入手術機器人,打造出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血管腔內機器人系統,實現同時進行多根導絲、導管、支架的機器人精准定位放置。

陸清聲團隊在動物實驗中以遠程控制機器人2組機械臂(含4隻仿生手),成功幫6隻豬完成冠狀動脈造影及冠脈支架釋放。而在為患者開展的冠脈介入手術中,機器人通過人工智能的引導,在一根指引導管內同時放置兩根導絲,直接將支架遞送放置在血管堵塞處,同時實現在兩處病變釋放支架。

國產單孔手術機器人已申請過百項中外發明專利。(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另一方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趙任教授完成了中國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單孔手術機器人外科手術,為國產單孔機器人在外科領域的成功應用。據悉,在眾多手術機器人中,單孔手術機器人研製難度最高,此前僅有美國的達芬奇單孔手術機器人獲批上市。

上述單孔手術機器人由相關醫療器械企業聯合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等高校和醫院自主研發,並獲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支持。團隊掌握了全鏈條關鍵技術和全方位自主知識產權,現已申請110餘項中外發明專利。

在一名惡性結腸癌患者的手術中,趙任只在對方的肚臍右方做了3.5厘米切口。(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趙任表示,醫生如使用達芬奇單孔手術機器人,需在患者肚臍旁側佈置多個輔助孔和手術切口來協助操作,相反國產手術機器人只用一個3至4厘米的膚切口置入手術工具即可,且費用可減少三至五成。報道指,在一名惡性結腸癌患者的手術中,趙任只在對方的肚臍右方做了3.5厘米,經2個多小時便完整切除腫瘤以及清掃周圍的淋巴結,出血量僅為1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