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人工造雪節約機械人力成本 對生態環境會有影響嗎?
北京冬奧會將於2月4日開幕。在北京冬奧各項雪上測試賽中,中國的造雪技術和場地修整能力廣受國內外運動員好評,其中不得不提到人工造雪。
然而,人工造雪是否會影響區域用水安全、生態環境等問題備受關注。到底冬奧會為何需要人工造雪?人工造雪又有哪些好處呢?
據冬奧會歷史記錄,1980年的美國普萊西德湖是首屆採用人工造雪措施的冬奧會。加拿大溫哥華、俄羅斯索契、韓國平昌等地舉行的冬奧會均大量採用人造雪,以2018年平昌冬奧會為例,人造雪用量達到總使用雪量的90%。
不過,人工造雪並非一般認知的假雪。所謂造雪,其實是將液態的水在低氣溫條件下轉變為固態形式,而雪場用水造雪就好比農夫用水澆灌農作物。
根據國際滑雪聯合會(國際雪聯,International Ski Federation,FIS)文件《2022年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和單板滑雪場地設計要求》指出,滑雪障礙追逐賽道需保證約71500立方米雪量,加上融化係數後將達到107200立方米。
然而,在面積有限的滑雪比賽場地,是難以通過天然降雪累積上述文件中要求的雪量。同時,賽道通常建造在地形複雜的山間,難以從其他方地搬運天然雪。因此,用人造雪建造雪道,是能夠節約機械和人力成本。
人工造雪亦保證比賽的安全性。由於自然雪中存在較多雜質,需要先清理才能使用。相比之下,人造雪則更為潔淨。值得注意的是,自然產生的新降雪、融化後重新凝結的雪、長期堆積的雪等各類雪況擁有不同的物理特性,甚至雪溫差異也會有影響。
為了滿足體育競技賽事的公平性,性狀穩定對雪道而言十分重要。相比起物理特性更為多變的天然雪,人造雪在被壓雪、平整、注水後,更容易被整備成狀態一致的雪道,令運動員在滑行時不會因卡不住板刃,導致翻滾甚至受傷。
此外,人工造雪並不會造成水資源污染和浪費。延慶賽區建設單位北控京奧建設有限公司場館運營分公司總經理呂泓佑介紹,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造雪使用的水源來自兩個渠道,一是山下的天然湖泊,二是山上水源循環系統,而該系統包含兩個水池,分別收集降雨和化雪融水,實現高效率循環利用。
另據北京金河水務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在雪季之後的融水以及日常接收到的雨水,都將通過賽區內的天然溝道匯流收集至位於海拔900米的塘壩內,用於賽區綠化和下一雪季的造雪。同時,該塘壩還可作為景觀水庫,是賽區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事實上,全球各國一直使用人工造雪模式。日本作為亞洲具有滑雪傳統的國家,早於1998年前就開始人工造雪。在1998年冬奧會舉行前幾個月,長野縣嚴重缺雪,當時長野冬奧會組委會決定,一旦比賽時雪量不足,將動用足夠的製雪機建造人工雪道。
在日本,即使北海道作為下雪較多的地區,當地的雪場亦需要使用人工造雪機製造足夠的雪,以保證雪場開放。而在東京附近的輕井澤滑雪場,每晚都會利用人工造雪機持續造雪,保證雪場的雪量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