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門按摩App暗藏安全隱患 律師:技師顧客爭議時恐變羅生門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現今網絡發展迅速,市民即使足不出戶,都可以透過不同渠道享受各種服務,例如點外賣、買衣服等等。
近期,內地出現了不少提供上門按摩的App,在一定程度上是方便市民,但潛在的安全隱患、色情交易、法律糾紛等風險不容忽視,極易成為市場監管盲區。
有律師指出,當技師和消費者出現爭議時,這種隱蔽性強、無第三方介入的事件可能會成為「羅生門」,考驗道德和法律。

《半月談》報道,只要在手機應用程式商店搜索「上門按摩」,就有多達100個的相關應用可供下載,下載量從幾十萬到數百萬不等,不少應用的評論數上萬。在不少上門按摩App中,註冊的按摩技師多為身材火辣、面容姣好的女性,也有部分應用軟件提供年輕的男性按摩技師服務;大部分技師的個人介紹中,都關注長相、身材而非專業技術水平,其中不少技師的照片和影片都充滿性暗示,又有「男士尊享」的特殊標籤,或要求先繳交價位不等的預約「誠意金」等。

在其中一款上門按摩App支付一定金額的「誠意金」後,共有5名女性技師應約,其中一人報價精油按摩3小時要1200元。當再追問是否有其他服務時,對方則稱「先按摩,現場再聊,平台不讓聊」。不少App都宣稱技師擁有專業資格認證,點入App後卻無法查看技師資格認證。部分平台在廣告中註明「長期招聘技師」,但應聘成為平台技師只需提供姓名、性別、年齡、工作經歷等基本信息,並不需提供專業資格證明。

有某平台的女按摩技師坦言,上門按摩時曾受到顧客騷擾,而按摩過程中「打擦邊球」的情況很常見。近期,重慶市公安局治安總隊明察暗訪,在調查中曾透過網上App下單邀請3名女技師上門按摩,期間詢問是否能提供「特殊服務」時,其中兩名女技師明確拒絕,另一人則表示「如果加錢,可以考慮」。

網絡預約上門按摩暗藏諸多風險。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副教授李懷勝、重慶市消委會投訴部主任喻軍表示,相對私密的空間中,消費者與技師的人身安全與財產安全都很難保障,而且一旦有侵害行為發生,很難採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由於該新型服務業缺乏行業標準及責任界定,極易產生消費糾紛乃至法律糾紛,比如消費者對服務內容出現爭議時,如何投訴、如何取證等都很困難。

西南政法大學教授程德安等專家稱,通過App預約上門按摩作為一種新型服務方式,目前幾乎處於監管盲區,將成為一個難以迴避的社會問題,亟待引起相關部門重視。目前,首要之舉是提高消費者與服務者的權利意識,無論是消費者抑或技師,在服務過程中都應注意留存證據,例如在提前徵得對方同意的前提下對服務過程錄音錄像,規避法律糾紛。同時,鼓勵消費者及服務者監督舉報各類不法行為。

其次,要壓實平台發揮主體責任。報道指,部分App設置了用戶色情、暴力等敏感發言的屏蔽功能,並開通舉報通道。李懷勝表示,對於他人利用平台實施犯罪的情況,平台在一定條件下需承擔連帶責任。因此,平台應加強對技師的資格認證及管理,同時維護技師的合法權利,還要對服務內容進行嚴格管理,以防走偏。

程德安指出,相關管理部門也要肩負責任,比如網信、工信部門加強對應用平台內容、流程的規範以及對涉黃內容的審查,工商、公安部門強化對平台的日常提醒和事後查處、警示,還要發揮社會監督作用,設置有獎舉報等,讓上門按摩服務不敢走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