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野生象群翻山越嶺一路北遷 科學家推測或與地磁暴有關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自4月中旬,15隻野生亞洲象從雲南西雙版納、普洱、紅河、玉溪一路向北遷徙。截至5月30日,象群已行至玉溪市紅塔區境內,距離原有棲息地西雙版納勐養子保護區已有400多公里;若再往北行走,象群將進入昆明市轄區。
對於象群為何一路向北,一直監測象群行走軌跡的雲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教授、雲南大學亞洲象研究中心負責人陳明勇分析指,有可能與大象迷路所致,但確切原因有待研究。有科學家則認為,象群北遷與地磁暴有關。

象群一路向北,與昆明市城區僅約100公里。(新華社)

象群迷路,行進速度與沿途食物量有關

中國的亞洲象主要分布在雲南西雙版納、普洱、臨滄一帶,數量約有300隻。自今年1月,陳明勇便帶領雲南大學研究團隊開始跟蹤觀測大象北遷的活動。他表示,雲南境內野生亞洲象的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但牠們並無固定的棲息地,遊走取食一直是牠們的生活習性,當地不少象群都有往外走擴大活動範圍的現象。

此前有分析指,象群一路向北有可能是象群領象迷路所致。陳明勇解釋稱,根據墨江當地目擊者講述和實地調查發現,本次北遷的象群在墨江時就有返回的跡象,但象群中有3隻幼象遇上障礙物時難以跨越,遂影響了象群的行進方向,「大象可能轉來轉去把方向忘記了」。

據記錄,本次北遷的象群去年12月就到達普洱市墨江縣並在當地停留,直至4月16日才繼續北遷,且愈往北停留的時間愈短。針對此現象,陳明勇指出,在一路往北過程中,相較於原來棲息地,食物的種類和數類較少,當遇上不能完全滿足進食需求時,大象行進速度就相對較快。

象群北遷與地磁暴有關?

象群北遷的確切原因有待研究,但有科學家提出不同觀點。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暨國際磁生物學前沿研究中心研究員謝燦,專門研究動物磁感應和生物導航。他認為,北上沿途的食物可能更加匱乏,本次象群北遷有可能是太陽風暴誘發了地磁暴,從而激活了象群的遷徙本能。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象群北遷的時間,與太陽風暴、地磁暴發生的時間吻合。據World Data Center for Geomagnetism數據,去年2月18、19日曾發生一次中等地磁暴;雲南省委宣傳部稱,去年3月,該象群沿太陽河保護區遷徙北上。同時,去年7月亦發生2次地磁暴,前述遷徙的象群當時在雲南普洱市南屏鎮傷人,致1人死亡。

曾在美國合作研究北美帝王蝶遷飛和磁感應機制的南京農業大學昆蟲系教師萬貴鈞,也認同謝燦的論點。他指出,本次象群具有類似大多遷徙性動物跨緯度南北遷徙的特點,雖然只有400多公里的移動距離,但相對於平原遷徙或鳥類及遷飛昆蟲的空中遷徙,該象群要付出更多代價翻山越嶺。

萬貴鈞表示,不少野生動物都能感知並利用地球磁場辨清方向或所處位置,若象群可以本能地感受到微弱的地球磁場,並具有磁定向或磁導航能力,就能夠解釋牠們沒有受任何事物影響而偏航。

+1

本次北遷或成亞洲象全新遷徙模式

對於是否要帶領象群返回原有棲息地,謝燦認為,今次有可能是人類首次觀察到亞洲象自發的長距離定向遷徙行為,希望盡可能在沒有人類干擾的情況下,觀察和研究亞洲象群的遷徙行為和地磁導航機理。

他表示,人類不應粗暴阻攔亞洲象遷徙,但可透過一定的引導,令牠們避開城市、村鎮,減少人類與動物接觸,讓象群在自然情況下完成北上遷徙後,觀察牠們是否會自行返回棲息地,是否會在亞洲象的一部分種群中建立全新的遷徙模式。

(澎湃新聞/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