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表面5天實際僅得1天 專家解析中國人假期偏少原因
內地即將到來的五一「小長假」,雖然名義上是連續5天假期,是2008年取消「五一黃金周」以後,最長的五一假期。但扣除本身周六及周日休假,以及前後兩個周末的調休後,實際上只有一天是真正意義上的五一假期。
經濟專家指出,以經濟學角度而言,政府安排5天假期的理由就是為了促進消費,調休則是為了穩住經濟生產。
報道更稱,事實上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階段,還不足以支撐過長時間的假期。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2021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內地今年五一「小長假」是5月1日至5月5日。但在調休制度下,4月25日周日及5月8日周六變成需要上班。蘇寧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付一夫在《第一財經日報》上撰文,指政府是特別「拼湊」連續5天假期,「答案其實很簡單:為了促消費」。
付一夫解釋,中國在新冠疫情之後恢復經濟的過程中,從中央到地方都不約而同地將促消費作為宏觀經濟政策制定的重要抓手,而的確今年以來內地的消費市場已能延續去年下半年以來的回升勢頭。但正如商務部指出,消費恢復不平衡的情況仍然存在,民眾的消費需求還沒有得到充分滿足,「旅游業必定是其中之一」。
付一夫稱,雖然中國在疫情防控形勢持續穩定向好的背景下,旅游業已呈現出明顯的恢復之勢,但其進度仍然要落後於其他消費領域。以清明節為例,數據顯示,3天假期國內出游人數達到1.02億人,已恢復至疫情之前90%左右的水平,然而國內旅游收入卻僅有2019年同期的56%。
付一夫表示,旅遊業不僅涉及到餐飲、酒店、交通、景區景點、商超、娛樂設施等諸多領域,還關聯到農業、園林、建築、金融、保險、通訊、廣告等其他配套產業部門,足足貢獻11%的GDP和近8000萬個就業崗位,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意義深遠,「從這個角度看,如果旅游消費能夠得到提振,勢必會帶動一系列行業的消費復蘇。不過,前提是國人要有足夠長的閑暇時間,否則很難付諸於實踐」。
至於要假期後調休,付一夫就認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要穩住經濟生產,不能松懈」。付一夫表示,中國經濟第一季度表現如此之好,其中的一個關鍵原因恰恰在於「就地過年」政策使得人口返鄉流動明顯減少,停工時間大大縮短,農曆新年過後復工的節奏比往年更快。特別是工業和建築業,都一改往年用工穩定性較差、產能恢復相對緩慢的態勢,有效產能持續維持在高位,從而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的提振和回暖,並帶動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業率等多個關鍵指標的向好。
付一夫直言,穩住生產活動,才能穩住經濟基本盤,基本盤穩定,失業率才會下降,收入才更有保障,幸福生活才能更有底氣,「若是工作和收入都受到了影響,縱然能多給幾天假期,人們恐怕也很難有足夠的閒情雅致去享受」。
付一夫並有提到一點,事實上中國人的相當「拼」,扣除周六周日後,法定假期的數量只有16天,遠低於荷蘭、丹麥、瑞典等高福利國家,以及法國、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之餘,在亞洲亦比日本、越南等國家更少。從工作總時長上看,中國人在2018年人均全年工作時長達2100個小時,遠高於其他法國、美國、泰國等國家。付一夫認為,中國目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還不足以支撐過長時間的假期。中國雖然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不同行業、區域間的發展步伐並不一致,而且要是論人均GDP,中國在世界上位居70名上下,與發達國家和高福利國家相比還有不少的差距,「可以說,高度發達的經濟才是人們實現長時間休假的前提保障,正應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句老話」。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