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舊報紙精準「預言」嫦娥五號 官媒解讀中國的「航天精神」

撰文:葉琪
出版:更新:

嫦娥五號早前已經順利完成月球表面動採樣,在月球上的工作暫告段落。嫦娥五號預料於本月17日左右將樣本帶返地球,預計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
有網民發現,內地報紙《科學發現報》在2005年曾經報道來自「國防科學工業委員會」的消息,其中提到「2020年之前,中國研製的機器人將把月壤樣品採回地球」,與嫦娥五號的情況完全相符。
《人民日報》海外版微信公眾號「俠客島」發文,指出中國能夠精準完成計劃中的每一步是有原因,「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棒接著一棒跑。如果說過去數十年中國發展有甚麼秘訣,這種跬步千里的持之以恆,無疑是其中的核心精神」。

《科學發現報》在2005年的報道精準「預言」嫦娥五號。(微博)

《科學發現報》的報道相當簡短,標題為「中國探月分三步走」。報道稱,在2004年2月,國防科學工業委員會領導對外宣稱,中國月球探測計劃已經進入實施階段,將分「繞」、「落」、「回」三步,「繞:3年內,一顆屬於中國的衛星將開始繞月飛行,衛星命名為『嫦娥一號』」、「落:6年內,中國的月球車將在月面上軟著陸,展開巡視探測」、「回:2020年之前,中國研製的機器人將把月壤樣品採回地球」。

此外,《科學發現報》亦有另一篇報道,內容是介紹當時世界各國的探月計劃,「美國再度登月的時間定在2015年,最遲不超過2020年,並且要在月球建設『多國太空站』」。

圖輯|【有片】嫦娥五號完成月球表面採樣 料本月中旬返回地球

+1
+3

「俠客島」的文章稱,實際上隨時間推移,美國是在2019年才推出旨在2024年重返月球的月亮女神計劃(Artemis program)。但在2005年至2020年這15年期間,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中國已取得「連續執行5次探月任務、6次發射成功」的佳績,確立本世紀前20年中國在無人月球探測領域的領先地位。通過探月一期、二期工程,中國已掌握奔月和近月制動、對月球進行環繞、正面和背面軟著陸、巡視和月地返回探測等關鍵技術,同時形成較完整的探月工程體系。

同時,中國太空站建設時代如期到來,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今年6月全面完成,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順利發射升空。隨著嫦娥五號返回器的歸來,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也將全部完成,「探、登、駐」宏觀三步走計劃則將向前推進一大步。

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中新社)

文章並提到,到目前為止,人類深空探測活動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58年到1970年代末,以美蘇太空競賽為主導,以1969年阿波羅11號實現載人登月和1977年旅行者1號、2號發射為代表,載人深空探測和無人深空探測取得重大進展;第二階段是1980年代,隨著載人登月競賽結束,深空探測相對沉寂,10年內全球僅發射13次,主要以金星、火星和哈雷彗星探測為主。

至於第三階段則是從1990年代至今,以科學發現為主要目標的深空探測活動逐漸復蘇,歐洲、日本、中國、印度、以色列等國家和地區紛紛加入深空探測隊伍。人類在第三階段迎來了「第二次探月高潮」。

文章引述一名資深航天人的意見,認為15年前舊報紙的「預言」,中國能夠一步步實現是因為有「航天精神」,「中國航天事業數十年來的發展、堅定地推進科技探索與工程建設任務,是在強有力的體制支撐和精神鼓舞下完成的,是舉全國之力、不惜一切代價實現的,這只有為數不多的國家能做到」。

+5

資深航天人表示,從機制上講,航天事業要取得發展,外因方面離不開國家機器的強有力支持和來自社會各方的充足資源投入。內因上,則有賴於足夠高的科學理論和技術發展水平、足夠強的研製隊伍、足夠科學的組織和管理運營模式。

文章最後指,嫦娥五號的歸來,意味著中國精準實現15年前的預期,但今後中國航天人的旅程還有更遠,正如中國「衛星之父」孫家棟曾經說過,中國航天的下一個發展目標,應該是有能力到達太陽系的任何角落。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