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尋回68件橫跨春秋戰國至清代文物 因盜掘走私流失英國25年
大批中國文物早年被非法盜掘、走私而流失海外,中國近年則以文物拍賣、捐贈及外交手段尋回流失海外的文物。其中今年10月,68件流失英國25年的走私文物成功回國,當中包括唐三彩七星盤、宋代青白瓷、元明石雕馬等珍品。
68件文物時間橫跨春秋戰國至清代,包含唐宋元明珍貴文物,其中暫定二級文物3組13件、三級文物30件、一般文物25件,質地包括瓷器、陶器、石器、銅器等,地域分布江西、安徽、福建、河南、陝西、河北、貴州等。
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副司長、文物返還辦公室主任鄧超介紹,該批文物整體器型較為豐富,品相較好,精品較多,唐三彩七星盤、宋代青白瓷、元明石雕馬、一組4件元末明初青瓷梅瓶等具有重要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其中一套8件的唐三彩七星盤,由承盤、六個小杯和一個大杯組成,盤外壁及杯器身施黃、綠、白等釉,釉色鮮亮,七星盤是唐代現實生活的再現,反映出唐代製陶工藝的高超水平。一組4件元末明初青瓷梅瓶及器蓋,從胎釉及工藝來看,具有極大的一致性,可能出自同一個墓葬。
一組3件小鉛釉樂舞傭,紅胎,鉛釉,比較完整,殘存有釉,反映漢代低溫鉛釉技術發展情況,以及漢代音樂舞蹈的內容,在以往的考古出土資料中不多見,尤其成套的釉陶樂舞傭更加稀有。
本次回歸的文物中以宋代的青白瓷數量較多,從造型、釉色、燒造工藝等,可見生產窯口有江西景德鎮窯、金溪窯,安徽繁昌窯等,反映宋代青白瓷生產技術的普及與傳播,以及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和商業繁榮。
國家文物局介紹,本批文物經25年追索。英國警方於1995年向中國駐英使館通報,在偵破一宗國際文物犯罪案中發現疑似中國文物,國家文物局初步鑑定為中國禁止出境文物,該案其中3名疑犯其後簽署歸還文物協議書,逾3000件文物同年運回北京。
不過,案中一名文物買家拒絕參與協商談判,導致涉案文物一直被英國警方扣押。直至今年1月,英國警方通知中國駐英使館,因購買人去向不明,且扣押時間超過追訴期,涉案文物被界定為無主物,提出欲將文物歸還中方。兩國最終透過《1970年公約》,上月在中國駐英國使館文化處移交文物,並運抵北京。
《1970年公約》全稱《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70年通過的公約,規定締約國之間應歸還非法出口的文化財產。中國於1989年加入條約,英國則於2002年加入。據了解,中國已與23個國家就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簽署雙邊協議。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表示,20多年前3000餘件文物的追索返還,經歷了艱辛曲折的過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英國尚未加入《1970年公約》,缺乏政府間返還的共同法律基礎;而本次68件文物順利回歸,就是兩國在《1970年公約》框架下,合作打擊文物走私、促進文物追索返還的成功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