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不法之徒藉AI「換臉」實施詐騙 有平台以每份5毫出售資料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人工智能(AI)近年愈來愈走進大眾生活,甚至催生不少AI「換臉」應用程式走紅網路,網民只需要動動手指就可將自身容貌換成友人或是明星的臉,充分滿足其好奇心。
然而內地官媒新華社記者近日調查發現,AI「換臉」其實也造成了隱患,不法之徒或以此技術用偽造的照片或影片實施詐騙,甚至用換臉方式侵害他人肖像權,結果使本應帶來歡樂的「換臉」變成人人喊打的「造假」。
報道指,有電商平台曾以每份0.5元人民幣之價出售匹配了身份訊息的人臉資料,業界人士表示,一旦不法之徒利用AI技術活化照片,便可做出模擬真人的點頭、搖頭、眨眼、說話等舉動,非常容易被用作辦理網貸或實施精準詐騙。

與此同時,現在不少銀行等金融機構均開設人臉識別登入、「刷臉」支付等服務,惟去年2月深圳某人臉識別企業就被證實發生資料泄露事件,250萬人的核心資料可被獲取,當中包括身份證訊息、人臉識別影像及GPS位置記錄等。
據北京網路法院資料顯示,該院自前年9月9日至今年8月31日已受理利用網路侵害人格權糾紛6284件,其中涉網侵害肖像權糾紛4109件,佔比約65.4%。
不過隨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明年起施行,明確提出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醜化、污損,或者利用訊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情況或許將有所改變。另為應對AI「換臉」使用場景愈來愈豐富,有專家建議行業和監管部門應當加快技術升級,研發相應的「反換臉」檢測技術,加快創建人工智能演算法的安全評估制度。
(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