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科創大賽又有獲獎作品遭質疑 內地高中生作品與碩士論文重合

撰文:朱加樟
出版:更新:

雲南昆明一名小六學生憑藉一篇對結直腸癌(大腸癌)基因療法的研究報告,在2019年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斬獲三等獎,但隨即被懷疑是造假,涉事的雲南省科協表示已成立調查組調查。
內媒最新報道又指,同一個比賽的高中組,在2018年的一個一等獎作品,亦被指與陸軍軍醫大學2018年的一篇碩士論文內容部分重合。

陳同學研究大腸癌獲得三等獎。(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截圖)
+1

據早前報道,一名就讀小學六年級的陳姓學童,憑藉一篇對結直腸癌(大腸癌)基因療法的研究報告,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斬獲三等獎。內媒報道稱,這一研究達到碩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但完成了這一切的小學組的「天才」卻在實驗記錄裏寫道:「老師們給了我一個基因,叫C10orf67。我上網搜了一下甚麼叫基因」。

而根據陳同學的實驗記錄,指導老師曾帶其前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研究院的研究員楊翠萍和陳勇彬討論上述研究。有網民發現,陳勇彬和楊翠萍其實就是陳同學的父母。巧合的是,楊翠萍在2016年獲批的《C10orf67在低氧適應及非小細胞肺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除了研究的癌症種類不同外,與陳同學的項目無甚區別。

7月14日,陳同學論文的推薦方、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省科協青科中心副主任許薇表示,省科協已經注意到相關情況,對此十分重視,「目前,省科協已經成立調查組,對該事件進行調查」。

2018的得獎作品也被指與一篇碩士論文內容部分重合(點圖放大):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高中組2018年一項一等獎作品,也被指與陸軍軍醫大學2018年的一篇碩士論文內容部分重合。涉事獲獎項目的唯一研究成員是當時重慶市第一中學校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彭某珊,來自重慶代表隊,該項目名字是《二氫楊梅素調節肝臟脂代謝及細胞外基質生成的作用研究》。

涉事碩士論文是陸軍軍醫大學張玉的《AMPK/Smad信號通路在二氫楊梅素抑制肝星狀細胞活化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丁香園」微信公眾號發布文章稱,該篇碩士論文有跟前述獲獎項目多張一模一樣的數據圖片。內媒《澎湃新聞》指,彭某珊的獲獎作品的指導老師包括張玉、易龍及李麒麟。而張玉的碩士學位論文的指導教師包括易龍。

重慶科協工作人員:研究角度不同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賽方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表示,賽方正在關注並積極調查。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科技服務中心一名工作人員則表示,網傳的彭某珊論文被指和張玉的論文有部分相似,是因為張玉是其指導老師。該工作人員表示,彭某珊從高一開始,花了一兩年的時間進行前述研究,「作為高中生,她的研究角度跟大學生是不一樣的,也和張玉的論文角度不同,而是從符合其高中生研究水平的角度進行研究」。

《澎湃新聞》報道又指,在彭某珊2018年獲獎前,在2017年9月,張玉、易龍、彭某珊等人曾聯合署名,向學術期刊《第三軍醫大學學報》投稿。該論文2018年發表在該學術期刊上,論文標題是《二氫楊梅素通過TGF-β1/Smad信號通路抑制肝星狀細胞活化的作用研究》。該論文與涉事獲獎項目的研究領域都是對二氫楊梅素作用於肝臟等細胞的機制研究。

根據資料,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為一年一度全國規模最大的科學比賽,每年均於內地不同城市舉行,旨在培養青少年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