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隱不保?】App「精準推送」惹竊聽疑慮 專家稱不必過於擔心

撰文:葉琪
出版:更新:

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通報今年第二批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手機App名單,被點名的15個App中,有13個都涉及過度收集個人資料,包括「私自收集個人信息」、「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私自共享給第三方」等。
據官媒報道,事實上不少民眾都遇過被「精準推送」的經歷,因而有被竊聽的焦慮。但專家認為,考慮到成本及法律風孩,短期內民眾不必過於擔心語音、上傳的圖片等個人私隱被收集。

苑先生與朋友在偶然一次的現實生活聊天時提到「椰棗」,結果椰棗第二天就出現在手機App的推送中。(影片截圖)

來自北京的苑先生在受訪時透露,自己與朋友在偶然一次的現實生活聊天時提到「椰棗」,結果椰棗第二天就出現在手機App的推送中。報道又指,除了「精準推送」外,還有不少用戶發現如果在某個App中填寫手機號碼並接收到驗證碼,不久後就會收到一些推銷電話。此外,不少用戶對於手機App索取通訊錄等資料的授權也表示疑惑。

據了解,國家有關部門現已專門組建App專項治理工作組,對強制授權、過度索權、超範圍收集個人資料等現象進行專業監管。其中工作組專家何延哲在檢測一款社交類App時就發現,剛安裝進手機,一次都還沒有打開,該款App卻已經開始悄悄地向外傳輸數據。何延哲指,該款App並沒有在私隱政策中提及此事,「而且完全是隱瞞了它的自啟動的方式,自己又把這個信息傳到了自己的服務器上」。何延哲認為,該款App的情況,明確是違法違規收集的一種行為。

一款社交類App在進行測試時發現,剛安裝進手機,一次都還沒有打開,該款App卻已經開始悄悄地向外傳輸數據。(影片截圖)

報道引述專家指出,有問題的App獲取的第一個個人資料,往往就是手機的IMEI號碼,其是手機唯一的識別碼,相當於手機的身份證。一旦獲得標別碼,App就能為「精準推送」奠定基礎。此外,工作組對大量App進行測試後發現,App獲取的個人資料,不僅能自用,甚至有部分App,會把資料傳給第三方。無奈地,個別App內嵌入的第三方軟件開發工具包超過50個,該些包括有消息推送等功能的第三方工具包,行為更隱蔽,仍為是目前監管的難點。

但何延哲認為,由於獲取成本高、法律風險大,短期內民眾不必過於擔心語音、上傳的圖片等個人私隱被收集,「完全沒必要用竊聽這麼複雜高級的手段,去針對某一個人的購物需求去做這樣的事。」出現「精準推送」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用戶的好友搜尋了一個商品,App知道二人是好友關係,可能就會給這些人都推送同樣的訊息,結果就變成感覺上有被「竊聽」。

(央視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