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獨真的是共識?民調問法不同,答案完全不同!

撰文:左岸文化
出版:更新:
以下為《菜市場政治學》的節錄內容:

文:陳方隅 (政大外交系、台大政治所畢業,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政治所博士候選人,主修比較政治,研究興趣包括威權政治、民主化、政治行為。因為看到一些特定意識型態的友人每天在「召喚覺青」,覺得很有趣而回顧文獻以及寫了這篇文章。)

統獨與兩岸關係,還有對自我的認同(台灣人或中國人),是台灣長期以來選舉時最重要的議題,而且沒有「之一」。近年來,由於中國與台灣的各地方政府互動頻繁,縣市長出訪中國的機會也所在多有,因此不只是總統大選,連在縣市長層級的地方選舉,統獨和兩岸關係也往往是重要的辯論焦點,不能避免對於這些議題的表態。【1】

本文希望釐清幾個觀念:針對一般民眾的統獨立場,在民意調查問卷題目中是怎麼問的?台灣的民意分布又是怎樣?在討論完一些概念之後,希望能回答的問題是:台獨真的是共識嗎?

最常見的統獨問法一:統獨六分類

一般說來,最常見的統獨立場民調是這樣問的:「關於台灣和大陸的關係有幾種不同的看法,請問您比較偏向哪一種?」所謂六分類的選項包括:維持現狀以後再決定、永遠維持現狀、儘快統一、偏向統一、儘快獨立、偏向獨立。這樣的問題幾乎已經成為每一個學術類的調查研究當中一定會放進去問的題目。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從1994年以來長期在調查研究當中追蹤民眾的政治態度,並定期發布「重要政治態度分布趨勢圖」。從2017年12月份發布的資料來看,「維持現狀以後再決定」長期以來穩定維持在最多數,目前大概就是三分之一的比例(33.2%),而「永遠維持現狀」緊追在後,大約四分之一的受訪者選擇這個立場(25.1%)。也就是說,選擇「維持現狀」的民眾大約有六成之多。

選擇「偏向獨立」的民眾這幾年大約是在17%~18%左右,「儘快獨立」大約在5%左右波動,2008年曾達到最高點的10%。選擇「偏向統一」以及「儘快統一」兩類的意見相對地呈現穩定的趨勢:選擇偏向統一的比例從2005年後緩慢下降,自2008年以來幾乎維持在8%至9%左右,在2017年底的調查微幅上升到10.3%,而希望儘快統一的民意則長期維持在2%上下。

(圖一)台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布(1994~2018.06)。資料來源: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2018,重要政治態度分布趨勢圖。(左岸文化提供圖片)

最常見的統獨問法二:條件式統獨

讀者們應該可以發現,長期以來台灣民眾最常選擇的選項叫做「維持現狀」,到現在都還有六成左右的認可,但是到底維持現狀的意義是什麼呢?可能對每個人來說,對現狀的認知和詮釋都很不一樣,又或者是,因為對於統一或獨立的背景條件不清楚,所以就無法做出選擇。因此,有學者將統獨立場的測量視為一個條件式的問題。【2】

在一份由美國杜克大學主持、政大選研中心執行的「台灣國家安全調查」當中,就有針對「條件式統獨」的長期追蹤。【3】若我們拿2016年的資料來分析,先從獨立來看,如果我們假設「宣布獨立不會引起中共攻擊台灣」,那麼有高達74.9%的民眾認為應該馬上宣布獨立,所有四十歲以下的受訪者當中,贊同的更是達到84%。不過,假設宣布獨立會引發戰爭,則只有三分之一認為應該獨立,但四十歲以下有42%仍如此認為。這些人可以被稱作是「鐵桿台獨」,因為不管怎麼樣就是覺得應該要馬上獨立。【4】也就是說,中共的武力威嚇的確是拖住台灣人們不要追求法理獨立的一個必要武器,如果從條件式統獨來看的話,武力威嚇大概可以減少二至三成的受訪者選擇獨立選項。然而,「獨立」已經是沒有武力威嚇的狀況下,絕對多數的意見。

相對來說,統一也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遠的夢想。當兩岸政經發展各方面的差距很小(在經濟、社會、政治各方面的條件相當)的時候,十三年前(2003)還有60.2%的人認為應該要統一,現在僅剩不到三分之一,只有32.8%的人願意在這樣的狀況下進行統一,【5】超過六成的人在假設中國發展最好的狀況還是選擇不要統一。若以年齡來看,四十歲以下的群眾也是僅28%認為在假設最好的狀況下該統一,比整體平均要低。

(圖二)台灣民眾的條件式統獨偏好。(左岸文化提供圖片)

以上是常被放到調查當中的條件式統獨問法。另外還有一些不一樣的條件式問法,例如在2016年的調查當中,「國家安全調查」還問了一題:如果與中國的經貿往來以及獨立只能二選一,哪一個目標比較重要?有82.7%的人選擇要維持經貿往來。綜合以上幾個條件式的問題,我們可以得知,台灣要追求「法理獨立」有其客觀要件存在,而台灣人目前對於「現狀」的選擇的確是理性考量的結果。

結論

看完這些基本的敘述統計資料,以及簡單的年齡對照,不知道大家對於「台獨是社會共識」有什麼看法?如果我們用「六成」當做共識門檻,那麼,這份調查研究告訴我們:一、現在多數人想要的是「維持現狀」,而「儘快統一」則是最不被接受的選項。二、台灣應該在法理上成為一個新國家嗎?若宣布獨立不會引發戰爭,則有將近八成民眾認為應該;若宣布獨立會引起戰爭,則只有不到四成認為應該。三、當兩岸政經社會狀況發展到一致的程度時,仍有六成民眾反對統一,僅有大約三分之一贊成;當兩岸政經社會狀況差距很大時,僅有大約五分之一的民眾贊成統一。

這樣的條件式問法有很多種不同的解讀方式。例如,對想要追求台灣獨立的人來說,如果要達成法理獨立的話,後續要努力的重點,應該就是要去說服中國,台灣的法理獨立對中國來說並非一個零和的遊戲,不要再用武力來威脅。相對來說,假設是主張兩岸統一(或者,反對台獨)的人們,或許可以從維持和平為出發點,來告訴大家台獨需要考量的後果是什麼。

筆者認為,不管「台獨」是不是社會共識,最重要的是,台灣的未來,當然必須由台灣人民來做決定。如何做決定?程序問題、實質的統一和獨立的內涵問題,就必須持續地討論。例如,實然層面的問題:到底現狀是什麼?台灣或中華民國事實上是什麼狀態?兩岸關係到底是什麼關係?應然層面的問題:我們應該繼續以中華民國的名義追求「中國」的正統代表權嗎?應該修憲或制憲?未來應該往什麼方向走?

過去有很多人一聽到台獨,直覺反應就是搞陰謀、搞破壞,或者一聽到統一的反應就是賣台,這樣的態度都無助於凝聚共識。近幾年來,人們開始越來越不害怕討論統獨,過去由主流媒體及政客所形塑出來的那種「非藍即綠」或者「非統即獨」的二分對立法,已有消融的趨勢。統獨問題攸關全體國民的未來生活,當然必須好好地、理性地討論!本章帶大家看的兩種調查方式算是最基本的入門。

台北市(視覺中國)

【註】

1. 議員選舉因為「複數選區」的關係,每區選出多位議員,所以每個候選人不需要往「中間」靠攏,更容易對這些議題做表態。請參考本書第四部第一章 關於「中位選民定理」的說明,以及第二部第一章關於選舉制度及其後果的說明。

2.「條件式統獨」的調查問題,主要由吳乃德以及牛銘實等學者首先提出及採用。請見:吳乃德,2005,〈麵包與愛情:初探台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台灣政治學刊》,9(2):5-39;Emerson M.S. Niou. 2005. “A New Measure of Preferences on the Independence-Unification Issue in Taiwan,”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40(1-2): 91-104.

3.「台灣國家安全調查」的計畫主持人為杜克大學政治系牛銘實教授。另外一份常用來檢視台灣長期以來政治態度變化的調查研究是「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主要也是由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策畫與執行。其中的面訪資料調查方式是「隨機抽樣」全台公民,並由訪員到家中進行面訪,比起一般媒體所做的電話抽樣,更具代表性,因此越能推估全體民眾的政治態度。TEDS是長期的調查研究計畫,其成果也已獲美國社會科學資料庫(ICPSR)的資料庫收錄,可見其資料品質已受國際學術界認證,因此其調查結果比起一般主流媒體民調,更有參考價值。

4. 在TEDS的調查當中,呈現出來的數字也差不多,例如以2016年的調查(TEDS2016)來說,「鐵桿台獨」意見大約有35%。

5. 在TEDS2013調查當中的數據為27.7%。

《菜市場政治學》書本封面(左岸文化提供圖片)

書名:《菜市場政治學》

作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群:王宏恩、王奕婷、沈智新、陳方隅、陳亮宇、許韋婷、黃兆年、蔡榮峰、顏維婷、蘇慶軒(依筆劃排列)

【本書內容獲「左岸文化」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