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壓?】微信「對罵群」冒起:陌生網民群內互罵 題材五花八門

撰文:崔德興
出版:更新:

內地近日在社交媒體「微信」上興起「對罵群」,陌生網民在群內互罵,「題材」更是層出不窮,從「南方與北方」的地域之爭、NBA比賽賽果到「豆腐花是甜是咸」等,全部都可以互罵一頓。
有專家分析認為,這場突然流行的「對罵」,起因之一是發洩減壓,但簡單粗暴的罵戰,其實無法從根本上解壓。
「對罵群」也引起微信官方的關注。微信安全中心昨日(10日)發布公告,表示「對罵群」違反微信使用規範,將對此作出調查和整頓。

內地近日在社交媒體「微信」上興起「對罵群」,陌生網民在群內互罵,「題材」更是層出不窮。(網上圖片)
+1

突然之間,微信「對罵群」席捲內地網絡,方言差異、地域差別、飲食、運動、愛好、發音甚至是火鍋的口味等,都能成為罵戰內容。群內成員從早到晚可以不停互罵,「飯可以不吃,罵戰不能停」。

據了解,「對罵群」建基於微信的聊天群組功能。「紅鍋和鴛鴦鍋」、「喜歡花椒和討厭花椒」、「微辣中辣和特辣」、「全鍵盤和九宮格」、「九零後和零零後」......相要互罵的人們以對罵的題材開設微信群組,然後透過網上發布入群的「QR Code」、刊登入群連結等,「拉攏」不同的人進入,展開罵戰。

此外,「群友」多是陌生人,群成員設置隱私,微信資料多不可見,對於陌生人想加微信私聊時,大多數人會謹慎對待。這些微信群亦往往能快速吸引數十人、甚至數百人加入。當然,也有人入群但作為旁觀者,看別人互罵取樂;也有人接受不了,選擇退群。

專家:以網路罵戰舒壓弊大於利

對罵群的產生有哪些根源?一名對罵群成員表示,他工作上得不到上司認同,生活中與妻子關係不佳,一樁樁大事小事發生後,看書、玩遊戲已經無法令他宣洩壓力,但在對罵群互罵後,卻令他產生出「就是這個(舒壓的)感覺」的想法。

四川省心理諮詢行業協會心理諮詢師張珂亦認為,壓力是對罵群興起的一個直接原因。另一個原因則是網路角色和現實角色的差異化。目前內地網路對罵相關的法規法制還不太完善,不會受到明確懲罰,也無需消耗資源或暴露真實身份,讓很多人利用網路身份發洩自我的情緒。

張珂指出,儘管這種方式可以使人過度壓抑的情緒快速獲得暫時的舒緩,但網路罵戰還是弊大於利,如果對罵行為反覆被強化,頻率越來越高,將一發不可收拾。她又指,網路罵戰直接、粗暴且無理,雖然能獲得短暫的愉悅期,負面影響卻比比皆是。「真正的情感宣洩,傳統意義上的解壓方式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正確的方向和持續的動力才能產生效果。」

微信稱「對罵群」不符使用規範​

對罵群的一些對罵內容非常粗俗,也有不少涉及「性」的侮辱言詞和圖片,這引起一部分用戶的投訴及微信平台的關注。

6月10日,微信安全中心發布《關於微信群聊內文明對話、理性表達的規範與建議》(以下簡稱《規範與建議》)。《規範與建議》稱,目前接到用戶投訴有部分以「XX對罵群」為名的微信群內,存在謾罵、地域歧視等不文明行為甚至色情、賭博等不良信息,這些行為違反《微信個人賬號使用規範》,也影響到了用戶在微信群聊內的整場交流。對此,平台已經針對用戶投訴證據展開調查,一經查實將立即處理,其中包括封停帳號、限制登錄等。

此外,有內地律師表示,在虛擬的網路空間罵人,同樣要負法律責任。根據內地《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互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規定,網上罵人者,將由公安機關給予警告,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處罰。如果網上公然侮辱他人,情況嚴重的,還可能構成侮辱罪而承擔刑事責任,最高可判3年有期徒刑。

(成都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