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樂迷附庸風雅竟受騙 歐美二三線樂團取巧譯名魚目混珠

撰文:鄭子健
出版:更新:

官媒《人民日報》3月29日報道,僅3月份,在北京由外國樂團呈現的音樂會演出就近20場。然而,隨著外國樂團演出的增加,部份樂團宣傳名不副實,存在二、三線樂團甚至業餘樂團通過種種包裝,營造一流名團形象,乃至製造虛假資訊。

內地樂迷附庸風雅竟受騙,歐美二三線樂團取巧譯名魚目混珠。(視覺中國)

出於本國經濟發展、市場飽和等種種原因,不少歐美國家二、三線樂團的生存備受挑戰。相比之下,中國市場成為不少非一線外國樂團的重要收入來源。同時,這些樂團鎖定中國聽眾追求高檔次、高聲望演出的心理,與演出承辦仲介合謀,以假冒名團、混淆名稱、誇大宣傳等多種手段進行虛假包裝,以期抬高票價,獲得更多利潤。

樂隊冠名「施特勞斯」聲價百倍

此類樂團包裝自身的方法之一是將樂團名稱、歷史與世界名團、知名音樂家、音樂聖地等掛鉤。此前,奧地利一不知名的「交響維也納管弦樂團」打著「維也納交響樂團」的旗號,很多不明就裡的聽眾聽後大呼上當。

在德國演出票價最高20歐元的「萊比錫室內樂團」在中國改稱為「德國萊比錫國家愛樂樂團」後,票價即翻數倍;相關報道顯示,歐美一些大學、音樂學院學生假期組成的臨時樂隊甚至也能通過「百年歷史」、「王室」、「施特勞斯」、「愛樂」等字眼矇騙部分中國觀眾。

「皇室」代替「皇家」混淆視聽

偷換概念也是普通樂團改頭換面的重要手段。部分來華演出的普通樂團有兩個名字,在本國用註冊本名,到中國翻譯為高檔名稱。例如,「西柏林廣播交響樂團」被翻譯為「德國柏林廣播交響樂團」。常見的還有用「皇室」代替「皇家」,用「國家」代替「國立」等。

另外,部份二三線樂團在簡介經常使用模糊詞語。例如,在介紹指揮、主演奏者時,僅用「著名」、「高水準」、「一流」之類詞彙含混過關,缺乏專業知識的聽眾很難分辨水準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