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獅」標本因表情成網紅 上海自然博物館親解:與填充物有關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上海自然博物館內一座「萌獅」標本近日引起網民熱烈討論,只見該堂堂非洲獅完全沒有想像中的威嚴,反而是一幅十分呆萌的模樣。周二(13日),「上海自然博物館」微信公眾號發表文章,解釋了萌獅表情之所以如此奇特,其實與填充物有關。

據了解,該「萌獅」位於上海自然博物館1層的「生命長河」展區,幾乎所有觀眾都對它過目難忘,甚至收藏在手機中當作表情包使用,「上海自然博物館」微信公眾號甚至形容其為館內「網感」最強的動物明星。

該「萌獅」位於上海自然博物館1層的「生命長河」展區,幾乎所有觀眾都對它過目難忘。(「上海自然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據介紹,針對各類生物的獨特性,標本的製作師通常會選取相適宜的保存技藝,如魚類、蛙類等生物,常將其安置於福爾馬林溶液中留存;昆蟲界則多見乾製技術,以保留其纖細形態。至於哺乳動物和鳥類,製作師需要先精巧塑造身形模型,隨後細致地覆以剝取的皮張,以復原其生動自然的生前形象。與之相對,那些缺乏造型、僅平鋪展示的標本,則被稱作假剝製標本。

而涉事「萌獅」生前其實是杭州動物園的成年雄獅,於1977年死亡後被送至上海自然博物館,並製成標本。上海自然博物館表示,在其剛被製成標本的時候,也是威風凜凜,目光如炬的。

「萌獅」生前其實是杭州動物園的成年雄獅。(「上海自然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之所以面容現時呈現出如此獨特而引人注目的神情變化,是由於在那個年代,受標本製作的技術局限,萌師的體內填充的材料是稻草和支撐用的鐵架結構。而隨著歲月的流逝,加上館內不斷變化的環境因素,這些原始填充物逐漸無法抵御歲月的侵蝕,導致其面部結構發生了明顯的形變,結果不經意間造就了今日微妙的「網紅」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