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家庭困獸鬥 70後女經紀因一句話買康城兩房 料供足廿七年

撰文:吳珈瑩
出版:更新:

疫情下,不少港人的工作及生活模式大改變。從事保險行業的70後Mandy,前年與丈夫長期「在家工作」,女兒亦在家上課,一家三口每天在家裡「困獸鬥」,觸發其換樓念頭。她趁樓價稍為回調時,斥約765萬元購入日出康城一伙500餘平方呎的全新兩房單位,改善生活環境,惟因為職業關係,只能承造六成按揭。

「間屋太細啦,三個人成日喺度困獸鬥,無空間剩。」Mandy透露,促使她今次決心買樓的主因之一為居住空間不足。她本身與丈夫及女兒居於寶琳一個400平方呎的單位,但疫情下夫婦二人長期「WFH」,女兒亦有一段長時間在家上學,日常開會、工作不方便之餘,每日朝夕相對少不免產生摩擦。

貪新樓無需裝修、有升值 寧放棄三房

Mandy透露,本身睇中與女兒學校相近的居屋屋苑將軍澳富寧花園,貪其價格相宜兼有三房間隔,不過,當時她的地產代理一句「康城新盤同富寧呎價只係爭2,000元」(富寧花園二手呎價約1.1萬元),令她改變主意,轉為留意當時推售中的新盤OCEAN MARINI(一手呎價由1.3萬至1.6萬元)。

她指,富寧花園樓齡偏大,計及維修及裝修費後,認為不及新樓划算。不過,康城呎價始終較二手貴,Mandy最後放棄三房,轉戰較舊居僅大約100平方呎的兩房單位。收樓當日,Mandy表示不後悔選擇買新盤,「對比富寧花園,康城樓仲有升值空間」,惟她亦指日出康城比較「隔涉」,區內僅一個大型商場,物價偏貴,「唔得民生」。

Mandy認為日出康城比較「隔涉」,但相信未來有升值空間。(歐嘉樂攝)

舊屋租金作補貼 減輕房貸壓力

曾經歷過「沙士」樓市低潮的Mandy,指當時因為年輕,未儲夠「彈藥」上車,故多年來一直儲錢等候下一個跌市機會,惟樓價卻一直只升不跌。

臨近50歲才置業,Mandy現時每月供樓支出約1.8萬元,估計供約二十七年,其父母亦曾擔心她供樓壓力過大。Mandy指自己從事保險行業,很多時月入逾3萬元,加上舊居收租補貼,而保險業不設退休年齡,故她不擔心失業或無收入,只期望盡早還清房貸。

職業關係借唔足 終付四成首期入市

不過,Mandy形容是次買樓過程亦非順利,她指因為行業問題,她無法從銀行借足原預計的按揭額度,「用咗好多時間同銀行傾,細銀行喺按揭方面反而容易啲。」她表示,部分大型銀行認為保險從業員的月薪較不穩定,故借貸時會將其入息證明打八折,相反,細銀行對此較寬鬆,Mandy最終承造約六成按揭,她又透露已賣出或停供部分保單,以增加資金作首期。

Mandy表示,待女兒學期完結後便會正式搬進新屋,「難得買到新樓,唔捨得(租)畀人住,梗係畀自己嘆吓先。」

01驗樓 ︰「買樓唔同買棵菜」。若沒有人從旁指導,業主們手執驗樓表,或因毫無經驗而感到迷茫、無從入手,甚至忽略單位的重要缺陷。 若希望《香港01》為你驗樓,可簡單寫下自己的「上車」故事,並將個人聯絡方式電郵至:property@hk01.com,我們會盡快與你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