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署倡26幅空置校舍地作住宅用途 部分已按建議落實

規劃署倡26幅空置校舍地作住宅用途 部分已按建議落實
撰文:翟梓謙
出版:更新:

規劃署今日(17日)公布經中央調配機制檢視的空置校舍用地的檢視報告,截至2019年中,規劃署已按照中央調配機制,先後就233幅空置校舍用地的長遠土地用途進行檢討。

規劃署建議,接近八成(180幅)空置校舍用地長遠保留作政府、機構或社區用途;另有約一成(26幅)建議長遠作住宅用途,當中超過一半(14幅)建議作公營房屋發展,部分亦已落成或興建中,其餘12幅擬作住宅的用地則由私人土地擁有人推展有關房屋發展;餘下約一成(27幅)位於鄉村範圍的前新界村校空置用地則建議長遠保留作鄉村式發展、鄉郊用途、休憩用地用途等。

14幅空置校舍地作公屋發展

規劃署指,在233幅空置校舍用地當中,190幅座落於政府土地或即將交還的私人土地上,而截至2019年6月底,其中144幅已按照中央調配機制的建議,用作或將用作合適的長遠用途等,另有39幅在有待落實長遠用途期間;7幅礙於用地或技術限制,致個別空置校舍現時不適合使用或未能提供使用。

至於餘下43幅座落在私人土地,將由私人土地擁有人決定,有關用途必須符合相關法定分區計劃大綱圖、土地契約條款,以及其他有關法例的規定。

牛池灣村、竹園村重建4200伙公屋 規劃署拒接反對意見

撰文:蔡偉南
出版:更新:

政府展開大規模市區寮屋村重建計劃。規劃署在6月份向城規會提出建議,把黃大仙竹園聯合村及牛池灣村兩個市區寮屋村改劃住宅用途,擬重建為公營房屋,涉及6幢公營房屋,合共提供約4,200伙,最快2029/2030年度入伙。不過規劃署最新文件,該署拒絕接納早前接獲的反對申述,城規會將於周五考慮相關申述及意見。

最新文件顯示,兩個重建公屋計劃在為期兩個月的展示期內,分別收到8份申述,其中反對牛池灣村重建2,700伙的申述人包括東九龍地產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建議採用最佳化方案提高牛池灣村用地的發展密度,提出透過把重建地點中的兩幅「休憩用地」及鄰近一幅「政府、機構或社群」用地納入「住宅(甲類)1」用途,及增加現有樓宇的高度限制的方式,額外增建500伙私人房屋。不過規規劃指做法不可接受,因有關公眾休憩用地等並非擬作住宅發展項目的一部分。

建議納入公眾用地額外增500伙私樓遭拒

此外,部分申述人指,牛池灣村重建公屋計劃的發展密集擠迫,密度過高,而且休憩用地不足,影響該區的城市設計。不過規劃署指,政府一直採取多管齊下的方式增加房屋土地供應,以應付市民對房屋的殷切需求,包括收回位於市區寮屋區的私人土地,以加快發展和在這些土地重建新社群。

至於黃大仙竹園聯合村重建3幢公屋、提供1,500伙的計劃,規劃署同樣拒絕接納有關反對申述。

↓↓牛池灣村重建後模擬圖↓↓

牛池灣村重建後提供2700伙

政府在2019年《施政報告》提出重建茶果嶺村、竹園聯合村及牛池灣村三條市區寮屋村。鄰近港鐵彩虹站、斧山道運動場的牛池灣村,部分位置將會清拆,並重建作公營房屋,涉約1.68公頃,擬興建3幢35至37層高的住宅大廈,提供2,700伙,可容納人口7,290名。住宅樓面約135.6萬平方呎,而非住宅樓面約26.9萬平方呎。項目同時提供社群會堂、幼稚園、長者日間照顧中心等設施,預計最快在2031年分階段入伙。

竹園聯合村重建後涉1500伙

至於黃大仙竹園聯合村,位於黃大仙廟旁邊,地盤佔地1公頃,住宅可建樓面約80.73萬平方呎,擬建3幢樓高32層至45層的公營房屋,提供約1,500伙,可容納人口約4,050名。至於非住宅樓面約16.14萬平方呎,料包括長者護老中心、幼稚園、社群會堂等社福設施。整個項目預計2029年至2030年分階段入伙。

↓↓黃大仙竹園聯合村重建後模擬圖↓↓

+1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