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免費WiFi是權利還是陷阱? 學者:上網之必須有如水和電

撰文:謝媛彰 陳智深 李藹明 楊紫微
出版:更新:

無論是在逛商場或是光顧餐廳,能夠隨時隨地上網,對於現在的人來說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全球各大城市都陸續發展全城免費WiFi服務,大都會紐約已計劃數年內在全城鋪設高速免費WiFi網絡。首爾亦表示今年內將提供全市高速免費WiFi。

Google是紐約整個LinkNYC網絡的主要持份者,但有用家憂慮個人私隱會被出賣。(VCG)

美國紐約市市長白思豪在2014年末公布全城免費WiFi的計劃,構思是希望令全紐約市超過7000個舊式電話亭轉化為WiFi發射亭,讓所有人在紐約市的街道上能享受極高速的網上體驗。紐約的全城免費WiFi聽起來十分吸引,以該市的免費WiFi上網下載一套兩小時的高清電影,僅需5至30秒,比起很多香港家用的網絡還要快。

  Google牽頭紐約市網絡 一盤生意

這個計劃稱之為LinkNYC,靠廣告收入支持提供免費服務。不過,在使用LinkNYC時要確認的私隱條款中,用字頗模糊,指「或會使用你的資料,包括個人身分信息,以提供閣下有興趣的服務或產品」。個人身分信息是指所有能識別身分的資料,包括用家的姓名、指紋、電郵地址、住址及電話號碼等。

在背後支持計劃的Google更會把藍芽信號器安裝在這些WiFi亭內,它的說法是為了向用家提供定位及導航服務,用家可選擇是否使用這種服務。然而,藍芽信號器的另一作用,就是為了令Google可向用家提供有針對性的廣告。每當你接近某一LinkNYC的WiFi亭的時候,藍芽信號器就能接收關於你的訊息,然後根據你的喜好在屏幕上播放相關廣告。表面上,紐約市提供全城高速免費WiFi,實際卻是用家需要出賣個人私人資料來換取服務,顯然說不上是免費。

由上網、地圖、搜尋到影片,Google是一家服務繁多、難以分類的企業。(路透社)

  出賣私隱換取服務 值得嗎?

由搜尋引擎起家,Google近年涉足的範圍多不勝數,由智能電話到無人車都有它的蹤跡。前年,該公司更毫不掩飾進軍電信業的決心。Google光纖計劃在美國20個大型州份及城市包括加州、阿特蘭大及三藩市等,提供極速每秒1Gbps的上網服務。由於Google一向的營運模式並不是向用家徵費,而是靠用戶個人資料賣廣告,Google的加入將會改變整個互聯網供應商的生態。究竟Google是甚麼?根據美國現行法例根本難以界定及劃分,遑論對它作出規管。

美國電信業的霸權問題與香港相似,原因是政府一直打着自由競爭的旗號,未有對互聯網及電信業進行應有的規管。歸根咎底,是政府只將寬頻互聯網視作商品而非生活必須品來看待。並未有將寬頻互聯網界定為公用事業。政府看待寬頻互聯網態度的迥異,直接影響着人民的生活與社會發展。

不少人去外地旅行,也會尋找免費WiFi。(VCG)

  歐洲行得快 視上網必須品

芬蘭早於2008年立法,將接觸到寬頻互聯網定為公民權利,是全球首個就此立法的國家。芬蘭政府認為,能夠接觸包括互聯網的通訊服務,已由奢侈品轉變為生活必須品。思維上的改變,令政府對待電信行業的態度出現180度轉變,從鼓勵自由競爭改為增加干預與規管,務求達到國民有基本連接到寬頻互聯網的目標。該國更於2010年,規定以可負擔的價格獲得1Mbps的上網速度為每名國民的基本權利。

現時,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網速與安全度全球首屈一指,在市內任何地方均可以透過免費WiFi進行視像通訊和觀看高清串流影片,旅遊網站都會以赫爾辛基提供高速兼覆蓋率廣的免費WiFi作為推廣該市的賣點之一。與紐約市的LinkNYC不同,使用赫爾辛基提供的免費WiFi前,用戶不需要閱讀冗長的附帶條款,也無需擔心市政府要獲取你的身分資料。赫爾辛基在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中有很高的排名,主要是因為當地做好市政規劃,市政府強勢介入涉及民生的事業。

位於波羅的海的愛沙尼亞是另一個值得參考的有趣例子。由受歡迎的通訊軟件Skype到下一代互聯網信息傳輸技術LiFi的初步商業應用,也是產自愛沙尼亞。這個小國在2000年,已率先宣布立法將連接互聯網視為人權。

愛沙尼亞早於2007年已成為全球首個在普選中,讓選民網上投票的國家。愛沙尼亞亦提供無所不在的免費WiFi服務,公園、廣場、酒吧、咖啡店、餐廳及機場可免費連接上網是基本設置,甚至在一些你沒有想過的地方也有WiFi供應,例如沙灘及森林等。在公共空間設立免費WiFi,讓愛沙尼亞國民的生活變得更方變。市民可透過手機繳交泊車費用,醫療紀錄全用雲端儲存,讓病人去任何地方就診都不需重新填交個人和病歷資料。在網上成立新公司,僅需18分鐘。

相關文章:旅行不用WiFi蛋!歐盟豪花10億提供免費上網 8000城市受惠

歐盟將會在成員國8000個城市提供免費WiFi。(Digital Single Market)
  愛沙尼亞塔林 芬蘭赫爾辛基 美國紐約 韓國首爾
推行時間 2001年 2006年 Linknyc由2016年夏天開始建造 2012年開始2015年完工
熱點規模 372個,甚至覆蓋沙灘及森林 87個 最終為7500個 全市多達10430個,覆蓋大部分戶外地點
投資額 不詳 熱點設置及年度維修費為4.4萬歐元(約37.6萬港元) 2億美元(約15.5億港元) 440萬美元(約3418萬港元)
遠景 在每個愛沙尼亞城市中至少設立一個熱點,期望每年可增加一倍熱點數量 當地免費WIFI已發展成熟 下載速度提升至每秒1GB 令所有公眾地方,包括巴士,鐵路等公共交通工具均有免費WIFI覆蓋,最終目標是融合物聯網(IoT)與城市
營運模式

由非牟利機構「WIFI.ee」發起,成功說服當地電訊商在市政廳廣場設立公共WiFi,再將公共WIFI引入至小型商業機構,如咖啡館及酒吧

現與當地四大電訊商合作(包括),學校及圖書館熱點由政府出資,並資助另部分商業地點的熱點

當地市政府在政府部門全面安裝免費WiFi,同時在市內安裝熱點予公眾免費使用

現時,政府與網絡服務供應商合作

科技企業及廣告公司負責電話亭上的大型廣,後由Google旗下公司負責

費用由熱點站上的廣告承擔,預計可帶來5億美元廣告收益(約38.8億港元)

政府原意為提供免費WiFi予公務員執勤時使用,後來擴展至開放公眾使用

由韓國通訊事務委員會(KCC)與三大電信商合作提供

 

上網是21世紀知識主要來源,有學者認為其必要程度有如水和電。(VCG)

  政府應視互聯網如水和電般重要

現時,全球已有超過20個國家已將寬頻互聯網定為人權或公民權利,包括法國、西班牙以及瑞士等。另外,互聯網的本質完全符合公共知識分子哈貝馬斯(Jurgen Habermas)對公共空間定義為「資訊與觀點交流網絡」脗合,連接到互聯網是確保人可能透過公共空間參與社會。互聯網的最重要特質,也使確保接觸到它是一種人權的主要原因,是若部分人未能接觸到互聯網,將造成數碼鴻溝(digital divide),出現知識差距。

哈佛大學的克勞福德(Susan Crawford)大力提倡政府需要改變思維,並正視寬頻互聯網在現代社會的角色已經等同其他公共事業。克勞福德認為,互聯網已取代傳統電話服務,成為一個地方最重要的通訊設施,就像100年前的電力一樣。政府應視互聯網像水和電一樣,加大力度介入此行業,甚至是擁有並提供網絡電纜,確保每人都擁有平等地接觸互聯網的機會,控制價格和促進市場有良好的競爭環境。

全城免費WiFi對於城市的重要性,除了讓人民生活更加便捷,更是發展智能城市的基礎。若政府及社會持份者未能認真對待互聯網在社會上的角色,大談創意科技及產業發展也難以認真發展。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亦可
按此訂閱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