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今周】音樂發燒友還記得它嗎? DAT錄音帶誕生30周年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只要你曾在錄音室工作,或是超級音樂發燒友,都必然聽過「DAT」這名字。1980年代正當傳統舊式錄音帶走至盡頭,CD又未工式普及之際,日本SONY率先採用數碼技術嘗試推廣新一代的錄音方式。

傳統錄音帶(左)與DAT(右)(Getty Images)

DAT錄音帶雖然最終無法在一般市場普及,但在專業音樂市場上頗有地位,且衍生出新的電腦儲存技術。趁着DAT誕生30周年,就讓我們緬懷一下這個站在CD背後的科技故事吧。

  數碼化市場下的產品

在CD出現前,一般家庭用最普及的是錄音帶(Compact Audio Cassette),或者是當年本地俗稱的「卡式帶」。錄音帶採用的是Analog模擬訊號,有着一定音質限制。隨着80年代數碼錄音Digital市場逐漸出現,走向數碼化是大勢所趨。

然而在CD正式普及前,有不少公司嘗試在現有的卡式帶基礎下發展數碼技術,SONY就是其中一員。最終在參考現有的錄影帶技術下,在1987年3月2日, Digital Audio Tape(DAT)正式面世。

  「完全無損」與高品質保證

DAT雖只有傳統錄音帶的大小,但卻有相當的技術突破。DAT除能在16bit下錄製高達44.1kHz甚至48kHz的Sampling Rate,等同或超越44.1kHz的CD外,最大特色是能「完全無損」地複製,很合適耳朵奄尖的音樂人需要。

SONY當年抱着雄心壯志,希望以DAT取代錄音帶帶領市場,不過出現了障礙:正當所有人都習慣用一般卡帶機聽錄音帶時,大眾似乎對「高質」音樂追求不甚熱烈,加上DAT剛推出時價錢頗貴(相比起錄音帶),一套播放DAT設備動截上萬日圓難以普及,在MD出現後在一般家用市場幾乎完全消失。

然而「完全無損」與高品質保證非常合適專業市場,結果DAT瞬速成為了錄音室的標準設備,即使CD面世後,各種錄音和複製儲存等幾乎全用DAT進行。因此DAT成為了專業設備,並成為少數追求完美的音樂發燒友的消費機器。

SONY家用DAT設備,當然現已停產絕跡。(Getty Images)

  終被取代消失市場 唯衍生DDS成今日備份裝置

踏入21世紀,隨着電腦設備發展儲存容量增加,硬盤錄製變得愈來愈可能。過去無損音樂因容量龐大,無法使用一般硬盤存儲,但今天硬盤隨便以數百GB甚至TB計算,已足以應付無損音樂錄製需求,因此DAT逐漸淡出市場。隨着2005年,SONY停產自家DAT,為DAT在音樂市場劃上了終止符。

然而,DAT並沒有因此終結,由DAT衍生出來的儲存裝置Digital Data Storage(DDS)至今繼續發光發熱。DDS能儲存數十GB的容量,以每MB計算價錢遠比硬盤便宜,卡帶儲存亦比硬碟來得省位置和方便,很合適用作電腦備份。儘管DDS比不上Linear Tape-Open(LTO)般流行,但仍是今日電腦備份的最佳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