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oming War On China》馬紹爾人成核祭品 受害者屈居孤島

撰文:陳駿豪
出版:更新:

澳洲名記者皮格爾(John Pilger)耗時兩年拍攝的紀錄片《即將到來的對華戰爭》(The Coming War On China),除了談到中國是美國製造出來的敵人,警惕兩國仍有可能爆發核戰,亦揭露美國多年來擴軍,如何無視平民性命的陰暗面,鏡頭首先投射到太平洋的馬紹爾群島(Marshall Islands)。
從飛機窗口向外望,馬紹爾群島外圍一片碧綠汪洋,稱為比堅尼環礁(Bikini Atoll)。碧海圍着一片靛藍的潟湖,看來似是無底黑洞,正是70年前,美軍投下氫彈之地。

馬紹爾群島對開的潟湖,由美軍投下的氫彈炸成。(網上圖片)

隨着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二次大戰結束。不過,美國的核試驗仍然繼續。1946年,美國在比堅尼環礁投下氫彈,砰的一聲,87艘部署於當地實驗用的船隻化為烏有,美軍以「Bravo」(即喝采語氣)形容。氫彈一落,炸起由白煙形成的沖天巨柱,煙雲久久未散,散不走的亦包括核試對當地島民造成的永久傷害。法國人為「紀念」美軍在比堅尼環礁的行為,新設計的服飾稱為「比堅尼」。

美軍於比堅尼環礁投下氫彈形成的爆炸雲。(網上圖片)

美國為核試 不惜犧牲島民安全

「比堅尼」名字背後,是島民身上各種傷害,當中記下美軍當年所做非人道的決定:以島民生命測試氫彈反應。1946年美軍佔領馬紹爾群島,紀錄片播出美軍當年向島民宣傳的片段,軍方向島民宣稱「告訴他沒事的,所有都掌握於上帝手裏,結果自然是好的。」美軍向當地原住民謊稱,在比堅尼環礁的實驗,並無大礙。當時美軍啟動「4.1項目」(Project 4.1),馬紹爾群島外交部長迪布魯姆(Tony de Brum)表示,美國當時計劃將島民,遷移到受核武污染的島嶼,研究人類如何從食物和環境中吸收輻射。項目亦包括老鼠、羊等動物。美軍明知氫彈嚴重危害人類、動物和環境,下此決心,自然並無意思讓當地島民撤退,一切只為實驗服務。

1946年至1958年期間,美軍先後在群島海面,引爆66個核裝置,幾乎每次威力都比廣島原爆大。馬紹爾群島島民,大部分都患有白血病和甲狀腺癌。不少女性島民都生下畸胎,或要流產。當地的水和食物都受輻射影響,不少島民無以為生,最終餓死。比堅尼環礁是在世上受輻射嚴重最烈的地方,不適合人居住。

延伸閱讀:紀錄片《The Coming War On China》 全球關注 憂核戰一觸即發

馬紹爾人多年來靠椰子和海產過活,如今食物廣受核污染。(網上圖片)

逼島民屈居貧民窟 美國人安全小島享樂

受害的馬紹爾島民多年來向美國政府追討賠償,並要求遷到未受核污染的島嶼生活,不過美國並無理會,只於1986年讓馬紹爾人有限獨立,並給予受害人1.5億美元(約為11億港元)賠償。至於遷島意願,美國並無讓馬紹爾人如願,反而環境相對安全的瓜加林環礁(Kwajalein)興建度假村,讓約2500個美國人「重建小鎮」,建有多種醫療設施、游泳池和高爾夫球場。這班美國人當中,大部分為大型建築商貝泰公司(Bechtel)的員工和家屬,貝泰公司曾參與美國多個核武、化武工程。

瓜加林島上建有美國導彈基地。(網上圖片)

小鎮暗藏導彈基地

馬紹爾群島遭美國託管40年,如今雖然獨立,但馬紹爾人仍要問句鄉關何處。美國人安排他們居住於瓜加林群島對開的的伊拜島(Ebeye)。島上並無教育、醫療項目,蔬果、魚等受污染,住有15000個島民,他們只能吃經過處理的進口食物。這個太平洋的貧民窟,糖尿病病患率全球最高,不過即便如此,島民都不能到對岸美國醫院接受診治,儘管只是隔着一道洋。島民並非無工作謀生,美國人安排他們到瓜加林環礁,為高爾夫球場和公園澆水。

紀錄片發現美國小鎮的所在,並非僅是簡單的度假村,上面建有名為「朗奴列根」(Ronald Reagan)導彈基地,導彈可發射至亞洲、太平洋和中國,每枚造價1億美元(約7.8億港元)。基地內建有多個雷達、氣象探測儀器和美國太空總署有關的建設,觸及美國太空軍事戰略。然而,一切都是為美國的軍事部署服務。

(《The Coming War On China》系列報道 四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