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散就有聚 燭光集會延續韓國人對公義的追求
有些事情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每年同一時間在同一處地方點燃起燭光,集體追求仍未能彰顯的公義,這種畫面香港人一定不會感到陌生。
韓國人為表示對總統朴槿惠的不滿,連續三周走上街頭,每逢周末晚更點上過萬支燭光舉行集會,場面似曾相識。原來當地燭光集會傳統,背後是來自一宗令韓國人不能磨滅的慘案。
韓國爆出總統朴槿惠親信崔順實干政事件,令民怨沸騰。民眾連續三個星期六,在街上舉行大型燭光晚會,在光化門廣場擠滿民眾,點起燭光。為何民眾要點起燭光?原來自2002年楊州公路女學生被輾悲劇後,在韓國社運中也能看到點點燭光。
於2002年6月13日,正當民眾在世界盃狂熱之中,在韓國京畿道楊州郡(今楊州市)發生了一件悲劇。兩名韓國女學生辛孝純(신효순)和沈美善(심미선)正前往鄰村參加同學的慶生派對,怎料在途中,被駐韓美軍重達52公噸的裝甲車從後方撞上兩名女學生,當場被輾斃。
不過,當時事件未有被傳媒廣泛報道。由於當時正值世界盃,大批球迷到光化門廣場及街上慶祝,世界杯的報道蓋過了女學生被輾斃的事件。直至世界盃完結,女學生慘死的事件才受到重視。
網民:用燭光填滿光化門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教授奥邦Ronda Hauben在2007年發布一篇論文,研究兩名女學生慘死的示威。當時,一名網民「AngMa」在網上寫道:「一起在光化門舉起一支蠟燭,一起悼念在六月的喜悅中,被遺忘的辛孝純和沈美善。警方會否阻止我們?即使警方禁止,攻擊我,我也將會在光化門。」
「AngMa」續指:「即使只有一人來到,也沒有所謂,我會很高興地打招呼,我將談韓國的未來,讓孝純和美善可以閉目。我這星期、下星期,再下星期都會去。讓我們用燭光填滿光化門,用和平反映美軍的暴行。」他又在不同網站發放同樣的訊息。
結果在同年11月30日,有約1.5萬人在花門前徹夜聚集,在韓國掀起一股反美浪潮。11月美國軍事法庭判處肇事軍人過失殺人罪名不成立,更加進一步激起民憤。到了12月14日,集會人數更加增至10萬人。
其後,奥邦教授分析指2002年的燭光集會彰顯了網民的力量,讓在政治上沒有話語權的人民發揮力量。
自此,「燭火」便成為南韓街頭抗爭集會重要的象徵,市民拿着蠟燭排排坐,形成的壯觀景象,韓國社運中經常看到燭光滿布的情形。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