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食素食】從內地老鼠扮羊肉說起 基因人造肉:有望解糧食危機

撰文:黃珮瑜 楊紫微
出版:更新:

大熱天時,大汗疊細汗的走進一間樓高二層的連鎖火鍋店,強勁冷氣之下被吹得頭暈,決定叫一鍋麻辣沙嗲湯底雙拼醒醒神,第一碟上桌的肉片色澤迷人,脂肪飽滿,羊油味久久在鼻息間迴盪,夾起一大堆放進滾滾作響的鍋裏,吞吞口水,把它夾起時——怎麼碎了一鍋?定過神來,看看那碟生肉片,紅肉和脂肪的部分一拉就分開,有種粗製濫造的人工感。後來才知道,這些偽羊肉,是用老鼠肉製造。

隨着全球人口不斷增加,人類對肉食的需求亦愈來愈高。人造肉被視為解決人類未來糧食危機的一個方法。(Getty Images)

中國內地的食品製造商曾被網民戲稱為「煉金術師」,化腐朽為神奇,將我們種種不敢吃下肚的動物「修飾」成美食佳餚,以驚人地廉宜的價錢吃到羊肉牛肉的風味。2013年曾爆發過一次假羊肉事件,涉案人數近千人,報道指大陸製造商用老鼠肉、貂肉、狐狸肉加上羊油,佯裝成羊肉,魚目混珠在市場上售賣。連某些在國內和香港都相當知名的火鍋店亦捲入事件中。當地媒體甚至指出,這些已經是業界公開的秘密,這些用成本較低的肉類製成的「混合肉」成本低於純羊肉的一半,甚至不到兩成。製造商利用未經檢驗的肉類偽裝成成本較高的羊肉牟取暴利。

來到地球的另一邊——歐洲,其實也有機會試試名饌「牛頭馬面,炒埋一碟」。2013年可謂是肉品災難的一年,愛爾蘭的一個食品調查指,在牛肉漢堡中發現馬肉DNA,而這款由英國製造的混肉漢堡,曾供貨予多間英國及愛爾蘭的超級市場。一檢之下,法國、挪威、奧地利、瑞士、瑞典和德國齊齊「中槍」。為港人熟知的雀巢和IKEA亦涉及事件,IKEA肉丸標籤上只標明含牛肉和豬肉的肉丸,竟亦含有馬肉。馬肉在一些國家中成本比牛肉低廉,故魚目混珠可提升利潤。但當局堅持,事件只可算是「食品詐騙」而非「食品安全」問題,馬肉本來就是可以吃的。

到底是誰孕育了我們天天放入口中的肉?

難逃基因改造的命運

黑心商人為了利潤無所不用其極,最多隱藏了肉類來源是「誰」,那至少仍是某種動物。但有我們面對另一個更大的無形壓力——是「什麼」孕育了我們餐盤上的牛扒?

現代化食品製造業將人與食品的關係抽離得極遠,明明吃下肚子的肉將會變成我們肚腩的一部分。我們習慣了吃預製好,上桌時已經與原來面目全非的牛排,繼而放棄追溯它是如何從一隻活生生的牛,屠宰、分割、上碟的過程。這過程太複雜,太血腥,我們亦不願去看。愈來愈多人不願做白老鼠,以身試吃未知對人體長遠有何隱憂的基因改造食品。但當你拒絕吃基改黃豆,基改粟米時,原來你從來也沒能成功避開過它們。

「八成牛隻進食的黃豆和粟米,也是基改作物。」在英國伯明翰一個農業會議上揭露這個震撼的消息。來自麥當勞的代表亦在會議上表示,他們亦是使用基改黃豆,因為在供應商中尋找非基改餵飼的肉類來源,難度已經愈來愈高,又指要求他們使用傳統飼料餵飼的肉牛是「不切實際」。事實是,除非是麥當勞這種大型企業,否則一般進口商甚至不知道自己購入的牛隻是否使用基改食物餵飼的。

人造肉被視為解決人類未來糧食危機的一個方法。(路透社)

雖然現時世界衞生組織表示,未有證據顯示用基改農作物餵飼的肉、蛋和奶有問題。但英國有不少超市在事件後急忙與基改食品餵飼的肉蛋奶等劃清界線。森寶利(Sainsbury’s)、維特羅斯(Waitrose)和摩理臣(Morrison)都曾發出聲明表示,旗下有機系列的肉蛋奶都與基改飼料絕緣——但就不能擔保有機品牌以外的肉類。基改食品至今仍未取得消費者的信心,除了有機會造成的長遠健康隱患外,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亦是不容小覷。

在肉食的未來,等待着我們的已不止基改肉,而是完全從實驗室的培養器中誕生的人造肉。科學家從健康的牛隻身上抽取1萬個幹細胞,再讓細胞分裂而產生肌肉組織,再利用壓力將肌肉組織組合在一起,做成像漢堡扒一樣的碎肉。這種人造肉被稱為In vitro  meat,In vitro是拉丁語中「在玻璃裏」的意思,將漢堡扒的生產由牛隻移到玻璃培養器皿中,這種玻璃中製造的肉會成為災難,抑或一條出路?

2050年時,全球人口將增加25億,聯合國表示面對急升的人口,全球對肉類的需求將增加一倍。但在目前農地、水資源、和氣候變化的因素下,都難以達到這個目標。利用這種實驗室造肉的方法,單單由一隻牛身上獲得的幹細胞便足以製造1.75億塊漢堡肉,可以免卻44萬隻牛死於屠刀之下。

對動物福祉亦有莫大好處,也許人類可以在不久將來為圈養家畜劃上句點,現時一個只需幾元的漢堡包,真正的成本其實要上百元。價格低廉得可怕的肉類背後,隱藏着的龐大成本正正是犧牲人道與環境而得來的。一出生便困在一個身也不能轉的籠中,等待着被送往屠房的一日。相比起傳統的畜牧業,亦可減少最多達45%的能源消耗,更可省下99%的畜牧用地及水資源,甚至溫室氣體排放量亦可減少96%,有效遏制全球暖化的速度。

與基改農作物不同的是,人造肉不會形成新的物種而影響生態,亦不會令害蟲產生抗藥性等,但當然,它對人體的長期影響亦未完全明朗化,研究人造肉的普斯特教授(Mark Post)估計,自人造肉在2014年成功在實驗室離開,送進首個試食者的口中後,大約還需要多7年時間方可推出市場,第一塊人造肉的價格驚人,高達20萬英鎊(約200萬港元),普斯特教授打趣說,「因為這是由比較高薪的人員,在實驗室中全手工製作,用一條一條肌肉組織疊成的。」

人造肉再次掀起自然與科學之間的爭議,科學支配自然的界線到底在哪裏?我們距離自然到底有多遠?但它無可否認是一個解決現時糧食危機,及減少人類對自然和動物無止盡的消耗的一個方法。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