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中西輿論戰:中國丟了陣地還是另有打算?
中國一年一度的政治盛會「兩會」正在進行,全球媒體對其進行了廣泛關注。縱觀美西方媒體言論,幾乎沒有正面消息。從取消總理記者會質疑中國開放度,稱中國設定的經濟增長目標是空中樓閣,從政府工作報告沒提和平統一揣測武統,認為中國軍費增幅創新高是做好了開戰準備。兩會可能已經不是原來的兩會,但外媒的言論一如既往地唱衰。
這其中有中西方意識形態鬥爭的因素存在,被唱衰幾乎是肯定的。這也是中國在全球輿論陣地處於弱勢地位的一個縮影。為什麼話語權掌握在外媒的手裏,新聞傳播的主動權不在中國這邊?一方面和中國沒有更為強大的全球性的新聞傳播機構有關。另一方面也和中國的新聞傳播技巧尚需磨練有關。
就拿取消總理記者會來說,儘管外媒以此來質疑中國的開放度和透明度,而事實上,這不是一個開放度和透明度的問題。從目前的議程設置看,不存在記者有問題無法透過採訪解答疑問的情況。
取消總理記者會,對中國最大的損失是少了一個為數不多的主場輿論陣地。兩會是千餘名外國記者齊聚中國、聚焦中國、報道中國的場合,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展示自我、闡釋政策的機會。總理記者會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這是記者們一年一度可以直面中國領導人的場合,透過總理回答記者提問的過程,可以更深刻感知中國的政策。
「關鍵人物在關鍵時間就關鍵議題發表關鍵看法」,各項要素齊備之下,總理記者會是那個輿論關切的焦點。兩會上,中國的政策方向,是以總理記者會為載體向外傳播的。總理本身就具備新聞價值,且由於這一新聞價值要素的稀缺性,才具備傳播性。部長雖然也能夠闡釋中國的政策,但是部長記者會不具備稀缺性和獨一無二的權威性,因此從傳播學的角度,部長記者和總理記者無法相媲美。
成功的傳播,既要有傳播主體,也要有足夠強大的傳播媒介,更要有有價值的傳播內容。中國需要從這三方面同時發力。建立強大的傳播媒介體系並非一日之功。而成為更加積極主動的傳播主體,從議程設置方面篩選推出更具傳播價值的傳播內容,是可以做的。
中國在對外輿論戰中非常勤奮,經常積極回擊外界誤讀,事實上做一個勤奮的回應者,遠不如做一個議程設置者話題引領者,否則就容易陷入對方的輿論圈套,被牽着鼻子走。高層政要具備天然的明星傳播主體潛質,從傳播中國的角度看,可以更好利用高層領導人在傳播中國方面、議程設置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