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各種方案因應美國選後政治海嘯
儘管中美似乎已達成共管台海風險共識,受訪學者認為,北京仍會備妥各種「劇本」,因應11月美國大選可能引起的政治海嘯。而今年對台政策上,中國大陸有可能展開涉台立法討論,也會鎖定台灣立法院作為促進交流的目標,制約民進黨。
中美關係在去年下半年趨於緩和,但今年初台灣大選仍牽動台海情勢。華盛頓過去這段時間在台灣問題上的取態,數度將重點放在表態不支持台獨上,顯示有意讓台海情勢降温。
自稱「務實台獨工作者」的民進黨籍總統當選人賴清德1月13日勝選後,美國總統拜登當天被問到對此結果有何看法時,簡短表示「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
兩周後,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外交部長王毅1月26日在泰國曼谷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舉行兩天會談。王毅在會中要求美方,必須將不支持台獨承諾落實到行動上;而白宮資深官員在會後透露,沙利文也在會中重申不支持台獨立場。
在此之後,分析普遍認為,中美在台灣問題上至少已達成控管分歧的共識;更有觀點認為,中美將「共管台獨」。
對於整體台海情勢走向,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王信賢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分析,拜登政府當前要極力避免中國議題因兩岸緊張情勢,變成11月總統大選最主要的議題;而從北京角度看,現階段工作重點是反獨、反境外介入,並準備各式「劇本」因應美國大選結果。
王信賢指出,台海之所以會被形容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是因為台灣處在中美戰略競爭的最前哨;兩強如今極力避免讓競爭演變為衝突,就能有效降低台海風險。
但他強調,這並不代表美國不拿台灣當籌碼,只不過是在軍事風險方面有所管控而已。
上海台灣研究所所長倪永傑受訪時也提到,拜登政府為了年底選舉的需要,希望展現有能力管控台海風險,因此在致力建立中美護欄的同時,對賴清德進行風險管控。
但他相信,中國還是會繼續要求美國落實不支持台獨承諾,包括停止武裝台灣等,如此才能更加有效管控台海風險。
特朗普當選可能衝擊台海情勢
兩位受訪學者都同意,台海情勢面臨最大的挑戰將是11月的美國大選。
倪永傑認為,若是特朗普重新執政,台海將從風高浪急,轉向政治海嘯;王信賢則說,特朗普上台勢必會將台灣牌用到極限,迫使北京與台北付出更大的代價和成本。
學者:中國大陸對台立法將包含促統、反獨和促融
中國將在3月初召開一年一度的兩會(全國人大、政協會議),公布今年施政重點。不過,中共今年尚未舉行中央對台工作會議,北京未來一年的對台政策走向也更受矚目。
對此,倪永傑認為,今年大陸對台政策仍會重點加大反台獨分裂、反外部勢力干涉鬥爭,預計會從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法律、輿論等各方面着手。
由於2025年適逢《反分裂國家法》推出滿20周年,倪永傑認為,現階段對如何定義台獨、如何反對台獨分裂、反對外部勢力干涉,應該有更詳細的法律規範,「甚至必須讓台灣民眾、政治團體都肩負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反對台獨分裂與外部勢力干涉的法律責任」。
至於相關立法是否會列入今年中國全國人大會議的議程,倪永傑分析,這並非一蹴可及,須做好準備,相信很多學者也都在思考。
王信賢則研判,大陸對台立法應該會包含三個層面,包括促統、反獨、促融。
他認為,北京很可能會將《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概念納入新法之中,形成具有「習近平特色」的《反分裂國家法》。
除此之外,王信賢還提到,中國全國台灣研究會會長汪毅夫去年底撰文呼籲適時啟動《台灣同胞權益保障法》立法的前期工作,很有可能代表未來推動促融立法的走向。
倪永傑則說,今年包括在福建等東部沿海省市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工作力度會越來越大,大陸也會繼續大力推動兩岸交流,增強兩岸人員互動。
他認為,北京會視台灣政策情況,對陸客、陸生赴台,以及大陸資金赴台投資等,提出一定措施調整,同時強化與台灣年輕世代的接觸。
分析:北京會思考統戰民眾黨
倪永傑也相信,北京將持續加大與台灣認同九二共識、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力量,包括國民黨、民眾黨、以及台灣地方縣市長進行互動,「台灣的立法院現在由國民黨主導,因此民意機構的交流也可能會做」。
但他坦言,北京不會對國民黨控制的立法院有太多期待,一方面是因為行政權、政治資源仍在民進黨手上,國民黨制衡效果究竟有多大仍有待觀察;其次,國民黨本身的大陸政策,包括對統一、九二共識、一中原則的立場,也可能會倒退,這也是北京會持續觀察的。
王信賢則認為,相較於國民黨逐漸流失年老基本盤,廣受年輕人支持的民眾黨有望隨着首投族(滿20歲符合投票資格者)逐年增加而壯大。因此,如何對民眾黨進行統戰,相信會是北京接下來思考的關鍵問題。